烟楼大蚝已形成产业化,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务工机会。图为村民们在捆扎蚝柱。 罗伟 摄6月3日,记者在廉州镇烟楼码头见到,一张张小艇满载着大蚝停靠在码头边,几百名农民工在船上、岸边,手脚利索地在整理大蚝,分类、挑选、装卸、浇桩,处处呈现出大蚝丰收的一片繁忙景象。
烟楼今年的大蚝不仅丰收,收购价也是历年来最高的,每公斤达到了10元以上,而且供不应求。廉州镇蚝宝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岑卫东告诉记者,每年从清明前后一直到11月,都是大蚝收获的季节,整个北部湾海面放养的大蚝,仅烟楼水儿码头,每天就有近百艘船、超过15万公斤大蚝回收码头,再通过物流和电子商务,销往全国各地。
据了解,与海为邻的烟楼村紧靠北部湾,水深浪静,附近又有大片红树林湿地,为大蚝养殖提供了充足的饵料,非常适宜大蚝养殖。目前,烟楼村及周边村庄的大蚝养殖户有100多户,海养面积1万多亩,周期产值达2亿元,有浅滩插养及深水吊养,范围辐射到党江西场及钦州一带沿海,是北海市有名的“大蚝之乡”。该村有6个自然村,20个村民小组,村民4200多人,大部分从事与蚝相关的产业。
烟楼大蚝产业的形成,不仅给养殖户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也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务工机会。记者了解到,在烟楼从事大蚝捕捞、收购、加工、流通的务工人员每天高达近千人,这些务工人员除了烟楼、马安周边村落外,乾江、禁山甚至远至党江、西场等乡镇的村民也前来从事这一产业。村民们说,在烟楼一带道路边,那些新建起来的小洋楼,就是他们依靠大蚝产业挣来的。
岑卫东告诉记者,过去,烟楼一带的大蚝养殖户都是“各自为政”,无序竞争。为整合资源,打破了过去的乱象,把大蚝产业做强做大。“小打小闹”了近10年的岑卫东决定整合力量,抱团取暖,与21名养殖大户达成共识后,今年元月中旬,在廉州镇党委、政府及当地村党支部和大蚝协会的积极支持配合下,廉州镇蚝宝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式挂牌成立。
岑卫东介绍说,大蚝已成为烟楼周边村庄沿海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成立合作社目的不仅是让社员和养殖户凝聚一起,形成合力,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把大蚝产业做强做大,还可为当地村民提供务工机会,组织和带动当地的富裕劳力就业,带动周边村民共同养蚝致富。同时,通过合作社还可为社员和养殖户提供海养所需的生产资料,统一进行海上捕收、收购、加工和销售等,并开展技术培训、技术交流合作,引进新技术、新品种等,扩大养殖规模,让更多大蚝走向市场,走近消费者。
新闻推荐
既打板子 又开方子钦州市加强对受纪律处分人员教育管理和关心关爱
本报讯(记者龚福清通讯员钟文洪)“去年3月,我受到处分,一时很自卑。但组织依旧关心我信任我,我要放下包袱,认真履职尽职,以...
钦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钦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