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丈夫都是小学教师,女儿也是。我们一家两代人共同见证了钦州基础教育的进步与发展!
35年前,我和丈夫在钦州市偏远的一所农村小学——灵山县榃朴小学任教。全校只有6位教师,学校没有教学楼,没有运动场,更没有教学媒体……“土屋子,土台子,里面坐着土孩子。”上课的桌子破旧且不规整,在水泥上面刷漆是黑板,砖瓦结构的教室,有窗柱没窗门,教室内地板凹凸不平,房顶破旧不堪,每逢刮风下雨,教室里就会有积水。冬天,凛冽的寒风吹进教室,冷得师生直发抖。我们一家就住在教室隔壁二十多平米的房子里,以校为家。其他教师白天上班,晚上回家。
那时候的小学还没有英语这门课程,也没有多样化的校本课程,更没有形形色色的课外辅导机构,孩子们只需掌握语文、数学这两本书上的基础知识即可。老师们上课的主要用具是:一本书、一本教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校园生活简单、快乐。
在20世纪80年代,山村小学的老师基本是包班,每天6节课左右。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我尽职尽责地工作,认真地把工作做细、做扎实。白天除了上好课,课外给学生辅导作业。晚上,挑灯备课批改作业。为了方便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每到周末,我就整理复习资料,自己刻钢板,一笔一笔地刻,一字一字地写,再用手推油印机一张一张地印出来。用手推油印机打印速度超慢,工作量很大,完成一张蜡纸的量就要四五十分钟,有时候甚至要一个多小时。
面对艰苦的教学环境,工资每月只有四十元多,部分教师选择了离开。而我俩却在简陋的校园里默默坚守。我永远也忘不了校长每天清晨站在学校中间土坡的升旗台上,顺着木制旗杆把五星红旗缓缓升起的情形。看着飘扬的国旗,他总是对师生们说:“看,国旗飘起来了,相信一切都会变得更好。”那时我们最大的梦想是学校有教学楼,教室有门窗,校园有运动场,学生能在安全舒适的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乡镇学校也迎来了发展机遇。我所在的小学发生了令人欣喜的变化,学校也开始房屋改建工作,教室变多了,老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好多了。1996年学校建起了一栋崭新的教学楼和一个运动场;1998年学校有了第一台电脑和打印机;1999年学校分配来两位年轻教师……看着这一切变化,教师们满足地笑了。那时候,全县的村办学校,无论是硬条件还是软条件,都得到了改善和提升,基层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质量已是非昨日可比拟。
2000年以后,国家对农村教育发展工作更加重视,改革更是大刀阔斧的进行。榃朴学校所有的旧瓦房全部被拆掉,建成楼房,全部更新了课桌椅。“黑屋子、土台子、泥凳子”的景象终于不见踪影了。农村教育发展的春天来了,孩子们的希望和梦想也多了。退学、辍学的孩子越来越少了。
如今,不管你是走在乡间小道,还是穿梭于大街小巷,最美的地方就是学校。看,榃朴小学与其他学校一样美,校园里鸟语花香;教室宽敞明亮;黑板变成了白板;校园里的通道、跑道、运动场全部硬底化;仪器设备应有尽有,教学媒体一应俱全。
现在的孩子们很幸福,吃好住好穿好,上学有家长用车接送。在学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室里冬有暖气,夏有风扇。老师讲课还有多媒体,老师们将教学资料输入电脑,存进u盘,上课时再展示出来,清楚、干净、省时、省力,科技的进步掀开了教育新的一页。从小学开始,孩子们就接触电脑,他们是和互联网一起诞生的一代人。但是我们这一代的很多人都觉得互联网很神奇,很难,很多60岁的老人应用网络知识还比不上6岁的小孩那么快、那么熟练。网络走进了课堂,走进了教育,是改革开放缔造了一个个动人的神话。更好的是,现在的学生上学全部免除了学杂费、书费,这些都让人不得不感叹国家对教育的重视。
改革开放的阳光融化了落后的坚冰,改革开放的春风带走了破旧与贫穷。孩子比我们幸福,我们比父母幸福。做教师的更幸福!因为教师的政治地位和待遇不断提升。全党全社会都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
三十多年前,根本想不到今天的生活这么美好!感恩祖国带给我们幸福安康的生活!
新闻推荐
《地下建设商业街 地上楼房现裂缝》追踪 后期出现新裂缝 赔偿事宜还未谈
1月5日,灵山县附近一栋居民房里的裂缝让人触目惊心。受访者供图本报报道截图关键词房屋开裂南国早报记者钟小启事件回顾:20...
灵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灵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