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新建成已投入使用的村新议事厅 本报记者 周顺彬 摄
②漂塘村旧议事厅 本报记者 周顺彬 摄
人多地少,是灵山县新圩镇漂塘村的特点。
1978年,漂塘村开始引进莲藕进行栽种,当年便实现亩产2吨的好收成,除去分农户食用之外,各个生产队还派出一两个人轮流去市场上卖,增加了集体收入。“现在还在种,可抢手了,顾客都反映还是漂塘的藕淀粉多,口感好。”2017年才到村里担任驻村工作队员的黄海霞在走家串户中,发现部分群众如今仍继承着搞集体时留下的产业,全村种植面积有300多亩。
1980年,改革春风吹到灵山县,漂塘村以姚宜昌、姚明先为代表的群民,开始带着村民外出做砌砖、倒板等建筑工。漂塘村村委主任姚日周说,听村中老人们说当时“大工”一天的工钱是1元,“小工”则是7角钱。“慢慢地,几乎家家户户的劳动力都在领头人的带动下出了山,走上了‘一把砖刀闯天下’的务工之路。”姚日周还记得,富起来后村中最先建起一层平房的农户叫姚钟昌,在1980年建了三间房间的新房花去2100元钱,一时成为村中议论和追赶的对象。
土地承包到户后,劳动生产力不断得到解放,群众的致富积极性也得到空前提升。如今,经过40年的发展,目前漂塘村86%的农户均涉足建筑、装修等领域,生活也开始富足起来。富起来的漂塘人终于在兴建公益事业上渐渐告别了“手长衣袖短”的窘境。
争取到“一事一议”项目后,修通进村委的水泥路主干道,人均集资30元,漂塘村人3天内便如数筹集到位;再修进各自然村的硬化道路,人均集资15元。而一些致富先行者,还主动额外捐1000元到3000元不等的善款。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村中还成立30多人的“扫黄打非文艺队”,不定期用文艺的方式宣传防范黄、赌、毒危害。为鼓励基层群众对文艺的热爱,从今年开始,灵山县政府每年还为该村从财政“文化乐民”经费中安排2万元,使漂塘村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成为“有源之水”。
如今,由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等“一约四会”形成的村民自治,让漂塘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新风村,2015年被中央文明办评为“全国文明村镇”;2017年又被全国扫黄打非办评为“全国扫黄打非基层示范点”。
新圩镇党委书记谢立权说:“像‘全国文明村镇’这样的牌子,并不是‘牌子到手,创建到头’,而是要以此为契机继续推进和深化各项创建,用示范作用推进全镇的各项文明建设。”
新闻推荐
全民参与 科学防艾灵山人民医院参与2018年“世界艾滋病日”宣传活动
灵山讯今年12月1日是第31个“世界艾滋病日”。11月30日,“主动检测,知艾防艾,共享健康”主题大型宣传活动在灵山步行街举行...
灵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灵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