锏(资料图)
明代 花蕾形铜手锤(镇原县博物馆藏)
汉代 朱雀天马纹铜弩机(甘肃省博物馆藏)
资料图
战国铜环首刀(天水市博物馆藏)
战国铜弯刀(崇信县博物馆藏)
西周 镂空鞘铜剑(甘肃省博物馆藏)
战国 对鸟首绳纹铜剑(镇原县博物馆藏)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闵媛
秦琼的锏、敬德的鞭、李元霸的锤,在人们耳熟能详的隋唐演义故事里,这些兵器“打”出了李唐天下。可历史上,击打类兵器却是小字辈,直到唐末五代,才开始在战场上发挥作用。两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骑兵重甲”时代,骑兵对战时,灵活使用鞭、锏,对身穿铠甲的敌人可造成较大杀伤力。宋辽夏金的军队中,都有使用鞭、锏类兵器的记载。
锏
很多人喜欢听评书,其中最爱的就有隋唐故事。其中最让人喜欢的一个人物就是好汉秦琼。一文钱难倒英雄汉,秦琼典当兵器的片段令人揪心,而秦琼的兵器——一对金装锏,也因此让人印象深刻。小说和评书里,秦琼的这一对金锏伴随他南征北战,先后在危难中救下了李渊和李世民父子,为李唐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查阅史料发现:锏直到宋代才作为实战兵器广为应用,唐初尚无人用锏,也就是说秦琼的金锏原来是小说中的杜撰。小说中虽是杜撰,但在现实战争中锏却有实物存在。
锏,(铁)鞭类,长而无刃,有四棱,长为四尺(宋制四尺为一米二),锏多双锏合用,属于短兵器,利于步战。锏有四棱,上端略小,下端有柄,亦作“简”。锏的分量重,非力大之人不能运用自如,杀伤力十分可观,即使隔着盔甲也能将人活活砸死。技法上,与刀法剑法接近。出于晋唐之间,以铜或铁制成,形似硬鞭,但锏身无节,锏端无尖。锏体断面成方形,有槽,故有“凹面锏”之称。锏的大小长短,可因人而异(一般在65-80厘米之间)。锏由锏把和锏身组成。锏把与锏身连接处有钢护手。锏身有棱而无刃,棱角突出,每距六七寸有节。锏身顶端尖利可作刺击之用。锏把末端有吞口,如钻形。吞口上系一环环扣上丝弦或牛筋可悬于手腕。
鞭与锏历代视之为杂兵,因为在短兵器中不及刀、剑用之广,除双鞭双锏外,多配与其他兵器作战,尤其和长兵为伍来使用。
鞭
《武经总要》里有一段记载:“锏其实是兵器家族中‘鞭’的近亲,皆鞭类也。”鞭不应该是驱赶马匹的工具,用皮子制成、柔软似绳索吗?其实,鞭属短兵器械的一种。
鞭起源较早,至春秋战国时期已很盛行。鞭有软硬之分。硬鞭多为铜制或铁制,软鞭多为皮革编制而成。常人所称之鞭,多指硬鞭。七节鞭、九节鞭、十三节鞭谓之软鞭。鞭适用于马战与步战。硬鞭一般用于马战,持鞭之将多持双鞭。钢鞭沉重而无刃,以力伤人。故持鞭者均需大力勇。软鞭由镖头、握把、若干铁制鞭节和圆环相连而成。软鞭在晋代即已出现,被认为是猛烈暗器,不易抵御,有7节、9节、13节之分,习惯称九节鞭。其携带方便,使用可长可短,软硬兼施。
锤
古称“椎”,锤大体有长柄锤、短柄锤、链子锤等,也有分为硬锤、软锤。锤形似瓜,故亦称“立瓜”“卧瓜”,也有四方八棱等形,古代持锤者称为“金瓜武士”。由于锤的特点各一,使用方法也大不一样。短柄双锤,非常沉重,使用时需要较大的力量。软锤多走悠势,讲究巧劲。在战斗中用锤硬砸、很有威力。
锤形兵器在周代就已经开始使用,而唐宋时最流行。在北方草原民族一直有使用锤击兵器的传统,他们在作战中能充分发挥其威力,而对于宋朝将士来说,用击打的鞭、锏使用起来更为方便。
槊
中国古代兵器,是十八般兵器中的重型兵器之一,多用于马上作战。槊结构复杂,较为笨重,多为力大之人使用。槊是由矛和棒演变而来的。《正字通》一书中云:“矛长丈八谓之槊”,所以古代也把丈蛇矛称为“铁槊”。古代的槊,柄用坚木制,长约2米,粗约一把,柄端装有一长圆形锤,上面密排铁钉或铁齿六至八行,柄尾装有三棱铁钻。因其形状与狼牙相似,故也称“狼牙槊”。《武备志》载:“棒首施锐刃,下作倒双钩,谓之钩棒;无刃而钩者亦用铁爪植钉于上如狼牙者,曰狼牙棒;本末均大者为杵,长细而坚重者为杆,亦有施刃鐏者,大抵皆棒之一种。”槊一般由硬木制成,分槊柄和槊头两部分。槊柄一般长六尺。槊头呈圆锤状,有的头上装有铁钉若干。有的槊柄尾端装有鐏。
弓
在上古时期的各种兵器中,弓弩是最主要的射远兵器。由于弓弩能将箭发射到百步乃至数百步之外射杀敌人,所以在战争中具有很大的威力和广泛的用途,很多古代兵书都以弓弩为各种兵器之首。
弓最初是射鸟兽的工具,原料是石制的。后来经过不断改进,成为杀伤力很强的兵器,并用于战争中。弓非常方便随身携带,屈原在《楚辞·九歌·国殇》中有这样的诗句:“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弓由富有弹性的弓臂和柔韧的弓弦构成,当把拉弦张弓过程中积聚的力量在瞬间释放时,便可将扣在弓弦上的箭或弹丸射向远处的目标。弓箭作为远射兵器,在春秋战国时期应用相当普遍,被列为兵器之首,贵族将门之子从小就学习射箭。“射”作为一种技艺是公卿大夫必须通晓的“六艺”之一,不仅在国君会盟、宴会上被视为一种礼仪,而且在民间风俗中也以此为礼节。哪家生个男孩,门口便挂一张弓,期待男孩长大后,勇武有力,能弓善射。人们视射技既是一门战术又是一门艺术,有人形容吕布射箭“弓开如秋月行天,箭去似流星落地”。古代典籍里,不少文人重笔泼墨描写了生动逼真的弓箭战斗场面。
弩
弩是一种冷兵器时代重要的远程武器,它从弓发展而来,但比弓威力更强,射程更远,在我国数千年的古代战争中被大量运用,直到火器的出现。它是一种装有臂的弓,主要由弩臂、弩弓、弓弦和弩机等部分组成。
弩的出现应不晚于商周时期,春秋时期弩成为一种常见的兵器在使用。
弩的特点:一是射程远。弩张开弦时需要的力比弓大,所以它比弓射程更远。二是可以瞄准目标,命中率高。弩其实就是强化的弓箭,可以瞄准目标等到需要时再发射,有利于捕捉射击时机,命中率比弓高。三是可以同时发射几支甚至几十支箭,战斗威力强。所以,弩比弓更实用。
弩的缺点是弩机很笨重,所以适合由步兵携带或制成弩车。古代的车兵都装备有“弓”和“弩”,是步兵主力,有利于攻坚、设伏、扼守、突围、相持等战法。
弩的出现应不晚于商周时期,春秋时期弩成为一种常见的兵器在使用。几种著名的弩有:汉代的大黄弩、诸葛连弩、神臂弩等。
镗
镗始于明代,是由枪发展而来的。镗一般头的两边形似马叉,中间似剑状。它上有利刃,称正锋,长1尺半,尖锐如枪,横有弯股刃,两锋中有脊。锋与横刃互镶,并嵌于七八尺长的柄上,柄下端有长约半尺的梭状铁钻。镗的形状较多,主要有:月牙镗、四节镗、五齿镗、三节镗、雁尾镗、雁翅镗、雁嘴镗、锯翅镗、金牛镗、燕子镗等。镗长而重,多为力大身高者使用。使用时多是两手交换,有时左把在前,有时右把在前。镗在清代应用甚广,随后逐渐减少。
以剑比德,以刀为诗。刀剑,是人们最熟悉的兵器。在战争中,士兵手中的兵器在一场场战事中悄然发生着改变。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史,刀剑如梦,这些曾经是战场中的决胜者,也在历史中留下了印记。
“刀”字是一个象形字,“刀”字加上一点便成了“刃”,这一“点”表示是刀最锋利的部分。刀以雄浑、豪迈、挥如猛虎的风格而驰名的兵器,在十八般武器中排名第一。
据《释名》:“刀,到也。以斩伐其所乃击之也。”殷商时已有铜刀,到了西周,刀的形状有了变化。刃柄无明显分界,柄部略厚,近刃部有圆圈穿孔。相传西周时以“昆吾”的刀最为著名,但用刀盛世还是战国时期骑兵作为独立兵种出现以后。从秦始皇陵中发现了不少骑兵形象的陶俑,但大量使用骑兵还是秦末到西汉初年。伴着骑兵还是秦末到西汉初年。伴着骑兵的发展,刀的形制不仅有了改变,作战作用也重要了。作战时骑马用刀斩劈,已明显优于剑的直刺。
在距今60万年至1万年前,已有了石刀,后来又有了骨刀、蚌刀、角刀和陶刀等,到了商代,则已有铜锡合金制成的青铜刀,形制有削形刀、脊背刀、不规则的长条形刀、兽头刀等。周代末期,出现了铁刀,以后各朝袭用。唐代刀的种类特别多,其刀制为四种:仪刀、障刀、横刀等。作为武术用的刀,种类更多。而刀的套路也不少,如梅花刀、追风刀、花刀、太极刀、连环刀等,各有各的风格和特点。
刀的种类很多,有青龙偃月刀、二郎刀(即三尖两刃刀)、风嘴刀、眉尖刀、屈刀、戟刀、笔刀等。其中的青龙偃月刀,就是常说的大刀。在中国小说《三国演义》中,青龙偃月刀为关羽所使用的兵器,书中描述青龙偃月刀重八十二斤(约相等于现代的49.2公斤),又名冷艳锯。关羽用其斩杀了不少武将,所以后世也称青龙偃月刀为关刀。
书和剑,在古代为文人喜爱,谓之书剑生涯。佩剑既是一种身份,又是尚武精神的表现,加上满腹诗书,便是文武双全的象征了。
自青铜文明到火器时代,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剑都是伴随着勇士英雄的形象出现。剑,短兵也。剑素有百兵之君、短兵之祖等美誉,直到青铜时代,剑作为一种兵器登上历史舞台。
剑是一种既能刺杀,又能砍杀,使用灵活,佩带方便的武器,从目前考古资料来分析,西周早期的青铜剑,从形制上已经很成熟了,春秋晚期至战国,是它的鼎盛阶段。剑的各个部位有着不同的名称,剑身的尖端名“锋”,中央突起的棱是“脊”,“脊”的两侧为“从”,“从”两侧的刃称为“锷”,“脊”与两侧的“从”合起来叫做“腊”;剑身与剑把边连接处起护手作用的条形物叫“格”,剑把叫“茎”,剑把末端突起部分叫“首”,剑身的封套叫“鞘”。
剑,古之圣品也,至尊至贵,素有“百兵之君”的美称。春秋战国,剑为步战主要兵器,后不断加长。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中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全长有55.7厘米。东汉,剑逐渐退出了战争舞台,为佩带仪仗或习武强身自卫。汉代后铜剑逐渐被钢铁剑替代。隋唐,佩剑盛行,然而战场上剑却从唐开始没落,皆因为剑刺不穿铁甲,而唐朝却是盔甲大发展的时代。所以我国历史上剑从唐就逐步退出了战场,而剩下的更多的是装饰功能。
在很多文学作品中,古代游侠仗剑而行,英武而儒雅,成为许多武侠迷的向往。
枪
枪是继矛之后常用的一种兵器。《说文解字·六上·木部》:“距也。”枪字从木仓声,从字形的构造上来看,枪从木,说明枪最初是木制的,制作非常简单,只需把木棍的两头削尖即成。《仓颉篇》:“木两头锐也。”枪最初是削木而成的,后来冶炼技术出现后,为了增加杀伤力,就把枪头改进为短而尖的金属头了,俗字也改作从“金”了。因此,枪有异体字为“鎗”。枪也是一种刺击武器,因其较矛轻便而锋利,从而自晋以后就逐渐取代矛而成为军队的主要武器了。
枪杀伤力很大,其长而锋利,使用灵便,取胜之法,精微独到,其他兵器难与匹敌。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极善使枪,至今尚有岳家枪法。
在以枪为主要装备的部队中,最有名的要属明代的秦良玉统率的白杆兵。白杆兵一律使用白蜡树(即小叶枔)作柄的长枪,秦良玉也是中国战史上的第一位女将军。
枪作为古代冷兵器的常规装备也发挥了其非凡的光彩。
棍棒
棍为无刃的兵器,也被称作“棒”,古代多称棍为“梃”,名称虽异,实为一物。棍的历史悠久,是原始社会主要生产工具之一,也是最早用于战争中的武器之一。长度约为1.3米-2.6米,也有的长达4米,截面一般为圆形,粗细以单手能够把握为准。棍是近战搏斗兵器,它的攻击范围大于刀、枪,自古有“棍扫一大片”的说法。但是棍主要是造成钝器伤和淤伤,其杀伤力比刀、枪等要小。
棍的种类较多,有大棍、齐眉棍、短棍、三节棍、大梢子棍、两节棍、流星棍等。大棍长八尺至八尺五,是棍中最长的,因此被称为“百兵之长”。
在武侠故事中,在描绘兵器的同时,也在丰富人物的形象和内涵。每一件兵器文物的背后,总会让人回忆起一段段悄然逝去的历史……
(本文写作参考聂鑫森著《百物收藏》、赵惠敏《〈说文解字〉中所映射的古代兵器文化浅论》、《中华遗产》等。)
镇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镇原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