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先朝阳通讯员刘耀
镇原县今年以来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多措并举,精准发力,努力把贫困村资源潜力转变成发展能力,不断加大龙头企业、互助合作社扶持培育力度,拓宽群众致富渠道,带动贫困群众增产增收。
镇原县探索“331+”农业产业化扶贫模式,通过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三方产业联合体,创新农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创新资源配置和经营方式;建立统一科学的品牌化质量管理体系,创新扶贫产业发展方式;再配套“+集体经济”等方式,整合各种要素、各方力量,构建全新利益联结机制,全力打赢扶贫攻坚战。
引进良种瓜带富一方人
时至秋日,驱车经过镇原县开边镇解放村礼品西瓜基地,仍会看到拉运西瓜的车辆进进出出,这里的二茬西瓜已正式上市。
西瓜基地由庆阳农兴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设,基地融入“三变”改革和“331+”产业扶贫模式,采取“公司+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发展模式,实行公司统一经营管理、合作社示范带动、村集体协调服务,农户以土地、劳务入股,村集体和农户获得分红收益,实现四方联营,共同受益。基地占地1000亩,总投资2900万元,建设高标准美都西瓜拱棚2500座,今年棚均收益1万元左右。
据了解,礼品西瓜基地参与“三变”改革和“331+”产业扶贫模式的农户共有324户1361人,其中贫困户93户391人,群众综合增收350万元,户均1.08万元。
大户坪组村民张应社是这个基地的受益者。他将自己的4亩川地流转给合作社,每亩不仅有500元的土地租金,还可分红200元。张应社今年58岁,因为年龄大,外出务工不好找活儿,自从西瓜基地建起来后,他就在基地阶段性务工。“每天最低收入80元,大忙的时候,一天能挣300元。”张应社高兴地说。
栽植万寿菊造景又生财
走进镇原县武沟乡渠口村万寿菊基地,菊花竞相绽放,遍地金黄,游客络绎不绝,花农们正在忙着采摘花朵。
渠口村以广财合作社为龙头,今年种植万寿菊2100亩,建成了集种植—采摘—观光—农产品消费于一体的产业示范基地。同时,渠口村突出脱贫产业优势转化,把产业基地建成农民就业的“扶贫车间”、贫困户的“脱贫桥梁”和乡村的“田园美景”。
万寿菊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市场效益较好。渠口村的万寿菊种植、田间管理、采收全过程,都由广财合作社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回收,社员每亩可净收入2000元。此外,合作社还从缺乏劳动力的贫困户中流转土地400亩,种植管理环节解决了130多名劳动力6个月的就业问题。村民杨生荣说:“摘花劳动强度也不大,适合我们这些五六十岁的人干,一天下来能挣150元左右呢。”
建办合作社农户变股东
近日,在郭原乡唐洼村,数百村民齐聚广场,参与和见证了庆阳市辰基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与贫困户入股签约过程。
按照“331+”产业扶贫模式,辰基种植养殖合作社探索实施“一个标准”“两种方式”和“四个优先”的办法带动贫困户脱贫。在生产过程中,采用同一个生产标准,确保产品信誉和质量;提供两种带动方式,供贫困户选择。一是为每个贫困户带种育种小麦10亩、油菜5亩,毛收入分别为6000元和4000元,实现纯收益1350元,贫困户分红1000元,合作社收入350元;二是为贫困户以先赊后还的方式提供籽种,小麦按每公斤2.7元回收,油菜按每公斤6元回收,亩均比常规种植增收265元-300元,户均增收800元-1000元。同时,采取贫困户分红优先、劳务用工优先、回收育籽种优先、配套技术服务优先“四个优先”,为贫困户提供特惠帮扶措施。
目前,合作社已流转基地周边土地230亩,劳务报酬协商入股11人,脱贫政策分红31户42万元。
新闻推荐
“昆山反杀案”骑车男属正当防卫,江苏检方——“合法没有必要向不法让步”
备受社会舆论关注的昆山市“8.27”于海明致刘海龙死亡案有了结果。江苏省昆山市公安局、昆山市人民检察院1日发布通...
镇原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镇原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