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镇原县委书记 李崇暄 镇原县人民政府县长 侯志强 镇原县位于黄河中游、泾水之北的陇东黄土高原腹地,地处甘肃省东部、庆阳市西南部,东邻革命圣地延安,南眺古都西安,西望省会兰州,北界塞上明珠银川。总面积3500平方公里,耕地169万亩,辖19个乡镇, 53万多人口,是久负盛名的地域人口大县、传统农业大县、历史文化大县和陇东教育大县。境内资源富集,已探明石油、煤炭等矿产资源16种,储量丰富,是陇东能源化工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宽广肥沃,光照充足,适宜小麦、玉米等多种农作物和瓜菜、药材等经济作物生长,被命名为中国杏乡、全国黄花菜基地县、全国优质苹果生产基地重点县。
镇原县是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闻名遐迩的文化大县,素有“书画之乡”的美称。1993年被文化部命名为“民间剪纸之乡”,2008年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0年被中国书协命名为“中国书法之乡”,是甘肃第一家获此殊荣的县。 书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史上具有特殊重要的位置。作为闻名陇上的“书画之乡”、“文化大县”,镇原历代书法名家辈出,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和优良传统,成为宝贵精神财富和建设“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书法之乡”两个“国字号”品牌的宝贵资源。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特别是像甘肃中盛农牧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到文化艺术繁荣建设中来,镇原书画艺术事业获得长足进步,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崇尚的氛围越来越浓,群众基础越来越厚,域内外影响越来越广,在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丰富人们文化生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从县情实际出发,审时度势,因势利导,提出了“挖掘优势资源,打造‘书法之乡\’和‘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文化大县,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和谐家园”的思路,以书画和民间工艺美术等优秀传统文化为“支点”,以建设和提升“中国书法之乡”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为载体,着力推动文明、和谐精神家园建设。
高度重视,高位嫁接。书画艺术是一门高雅的精神活动,也是一门被认为是属于少数人的精英艺术。把这门高品位的文化艺术植入普通百姓的精神生活,变自发行为为自觉行动,变潜在资源为现实优势,变传统文化为现代文明,成为精神文明建设一个新的“亮点”,是我们大力繁荣书画艺术和民间工艺美术,全力提升“中国书法之乡”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基本定位。近十多年来,县上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强“中国书法之乡”的实施意见》和具体的创建方案,同时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创建的指导思想、目标定位和基本原则;将各项建设工作列入群众性文化活动和精神文明建设规划之内,加强宣传引导;把“书画产业园、书画乡(村)、书画一条街、书画农家(户)”等的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文明农户创评结合起来,整体规划推进;将支出纳入财政,预算专项经费用于赛事、组织机构和场所建设,并与年度中心工作同部署、同考核。这些举措,从政府层面把书画这个本来属于个体文人墨客修身养性的行为,提升到了全县建设精神文明的社会整体行为,取得了显著成效。2010年6月,中国书协正式批准镇原为甘肃省首个、西北第二个“中国书法之乡”。
夯实基础,落实政策。书画艺术是一种纯精神艺术,要把虚工做实,把无形变有形,必须夯实物质基础,有刚性规范作保障。为此,县上突出抓了这样几个方面。一是抓组织建设支撑。在规范镇原书画协会、兰州飞天书画学会镇原分会、甘肃硬笔书法家协会镇原分会、老年书协等民间组织的基础上,先后成立镇原县青年书协、青风书法研究交流中心、邓博五书法研究会等新的民间组织。特别是县文联成立了作家、书法、美术、民间工艺美术、装裱、收藏、经纪人等相关协会11个,并在县城两个社区、19个乡镇建立了50多个分会。近五年发展各级会员1800多名,在此带动下全县从事书画及民间工艺美术创作者达4万多人。二是抓产业平台提升。积极引导、支持整合各种专业资源,通过小额信贷、专项基金和人员培训等形式扶持发展了50多家具有一定规模和较高专业水平的书画廊和106家专业从事加工、装裱和销售的店铺,促使书画和民间工艺美术产业化发展,收入三年增长20倍,产值上亿元。三是抓阵地设施配套。近三年,县上先后投资八千多万元,建设了文化“三馆”、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年书画院等专业设施,特别是在实施学校校舍改造建设时,都把乡村书画屋、书画教室、展室的规划和内涵配套建设作为重要部分。至目前,基本做到了“全县有规模、乡村有场所、校院有阵地”,为书画普及教育提供了保障。四是重政策支持激励。设立了镇原县“五个一”工程奖和潜夫文艺奖,从财政经费中列支专项资金,对优秀书画人才及成果进行表彰奖励;完善和规范有关国展、届展和县内届展的组织、评比和奖励制度;建立和实行了书画教育、理论研究的有关奖励制度等等。
活化形式,活动引导。书画是一个相对远离现实生活的艺术形式,如何使这一“修身养性的个人功课”变成“喜闻乐见群众性文化活动”,是需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实践中,我们注重创新形式,丰富内容,促使书画艺术的群众化、普及化。一是广泛开展交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了国家、省市书协、美协、民协著名书画家前来传经送宝,镇原籍众多书画名家也经常外出省市学习交流,大大促进了书法艺术的长足发展。二是举办联谊展览。先后成功举办了全国农民书画展、全省吉庆杯书画和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展、全县首届临帖展、书法篆刻展、“墨语无声”书法展、庆建国60周年镇原籍书画家作品展和全县廉政、教育、卫生、电力、国税系统和“澳恺”杯等不同层次方面的展览80余次。组织千余人次参加了全国范围内的各种展览300多场次。三是开展培训活动。成立培训中心,受训人数上万人;先后组织人员参加国家和省市书协、美协、民协举办的创作提高培训班达60多次;组织全省首届民间剪纸培训班,邀请国家级20多位教授和著名艺术家进行授课培训。四是开展普及教育活动。制定实施办法,持续开展书画“进讲堂、进会堂、进课堂”工程。实施了“进农村、进社区、进万家”等活动。这些活动,使“书画之乡”的品牌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的热情兴趣,助推了书画的普及提高,提升了文化服务群众的层次,促使群众精神生活丰富和品位的提升,成为建设民众精神家园的有力支撑。
(二)
书画既是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又是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书画在镇原所拥有的规模社会群体和政府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使得书画精神蕴涵着巨大的文化释放潜力,对维系共同精神心理、构建共同思想纽带、推动精神家园建设发挥了积极、深刻、持久的作用。
一是助推了人文精神的构建。人文精神是中国书画的核心精神,而精神文明的核心就是促进对人文精神的构建。弘扬书画艺术,推进其传承、创新、发展,其意义不仅在于发展文化艺术本身,促进民众性情修养、人文素质和精神气质提高,促进经济和综合实力提升,更可以培养广大群众对中华文化更加广泛的共识和更深的感情,维系共同精神和思想价值体系,激发民众的自豪感和奋发欲望,增强民族责任感和凝聚力。在书画文化建设中,镇原坚持以书法精神弘扬体现时代意义的人文精神,无论从个体还是整体,通过发挥书法修养身心、完善人格的功能,使得以“注重修养、修炼人品”和“崇文、重教、尚礼”的人文精神正在逐步成为精神文明的内在自觉和社会风尚。
二是助推了生命精神的张扬。社会需要艺术,人生需要艺术精神。因为艺术可以表现生命、安顿生命、引领生命,而人生更需要艺术来体现生命情趣、生命境界、生命精神。优秀的、经典的艺术总是有一种独特的气质,蕴含一种深邃的精神。书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之所以得到长久和广泛传承,就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艺术,而是蕴含一种生命气质,彰显着一种人文精神。书迹画意是人心营造之象,书品画品是人品表达之迹,书意画境则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紧密相连。书画作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在传承中使得人的理想、愿望、情感、价值观念、社会态度、道德风尚等生命状态得到积淀和净化,陶冶情趣,净化心灵。镇原通过书画文化的建设,使以人为本、以人的品德修炼、生命完美为本的理念得到了极大的张扬。
三是营造了和谐精神的基础。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人生来说,书画艺术会给无聊以忙碌,给空虚以安慰,给失意以寄托,给迷乱以清醒,给麻木以激情,给平淡以灵动,给茫然以方向。充分利用书法艺术的独特形式和手段,充实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有利于构建人们新的精神文化生活的体系和领域,从较高层次开发出高雅、丰富、创意、文明的艺术手段、生活方式,调整人们的精神生活结构。追求外在和内在、整体和局部、静态和运动的和谐,是贯穿于书画艺术发展的一条主线,和谐精神是笔墨精神的生命和灵魂。通过书画艺术的普及深化,唯善唯美、雅俗共赏、中庸平和、守度变通的书法精神正在逐步内化成镇原人们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精神意趣和不断自觉。
四是加速了创新精神的形成。书画指向到了生命存在中的动静有致、实虚相生、有无和谐的那种本真状态。书法精神是对生命境界探求的一种精神,是一种生存的追求、生活的境界、生命的状态。因此,不断进行精神创造,永远是书画艺术最高层次的追求和最高层次的境界目标。书画艺术需要创造,书画家需要创造精神。借助书画所表现的追求意境、讲究笔墨意趣、注重法度和建立主旨和谐统一创造精神,这正契合了创造推动经济社会进步发展的规律。书画艺术的这种创造精神,对助推镇原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匠心智慧、豪迈胸怀和开阔视野,强化创造意识,树立进取精神,推动经济社会赶超发展逐步发挥着积极作用。
如今的镇原,以书画传递文明,以书画助推文明,“两个文明”和谐发展的步伐加快,文化之风、发展之风、文明之风正在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三)
历史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起点上。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赋予书画艺术、书画工作者、“书法之乡”和“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光荣而神圣的使命。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借助和充分利用“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书法之乡”的“国字号”品牌,推进“文化大县”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秉承书画艺术的创新精神,坚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为更好地发挥先进书画艺术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进一步促进书画艺术的交流、推广、普及,传承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推动文化大县建设,为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打造“书法之乡”、“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要进一步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书写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篇章。书画艺术和民间工艺美术是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责任。镇原作为“书法之乡”和“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推动当代艺术事业繁荣发展,就是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弘扬代表时代发展方向、体现社会进步要求的主旋律。既要尊重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规律,又赋予书法讴歌伟大时代、伟大实践的主题和内容;既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又要为民族文化繁荣进步奉献,努力用精美的辞章和精湛的笔墨讴歌中国共产党伟大业绩、描绘革命意志和时代精神,充分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高远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人格风范,使艺术作品更好地发挥引导信仰、陶冶心灵、提升境界、振奋精神的作用,为文化繁荣、社会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提升“书画艺术品牌”,既要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又要大力推动艺术创新。书画艺术及民间工艺美术的繁荣进步,一靠传承、积累,二靠创新、创造。创新、创造,不但有形式、手段、技艺方面的创新,还要有主题、内容方面的创新。镇原作为“书法之乡”和“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广大艺术工作者、书画人在探索艺术过程中,既尊重传统、珍视传统,在技法、意趣方面学习先辈前贤的宝贵经验,领悟历代大师的艺术智慧,在夯实传统基础之上,兼收并蓄、推陈出新;又要在表达的主题、内容上,开阔视野,创新思路,大力探索文以载——“道”,表达富于革命精神、创造精神、时代精神的主题,进一步增强艺术的活力、创造力、文化力、教化力,不断丰富书画艺术的崇高美学理想,反映革命理想信仰之美,创造生活艺术之美,使书画作品给人以价值观教育、革命理想信念教育、共产主义道德启迪和时代进步美的享受,努力提升书画这个“国粹”的品牌内涵、品牌价值和品牌效应。
——建设“文化大县”,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人民群众和时代发展的需求。以书画和民间工艺美术为载体,以“书法之乡”和“民间工艺美术之乡”建设为抓手,推动镇原“文化大县”建设,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利用鲜活生动的社会实践、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为艺术创作提供的无比丰富的新题材、新元素,着力去反映、去表现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现实和时代的需要。广大书画艺术工作者必须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的具体实践,着力挖掘镇原人民对文化艺术的深厚感情,着眼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需要,从人民群众的丰富实践中汲取艺术营养,不断丰富生活体验、增强艺术修养、探索表现方式、创新表达主题。进一步推动以书画艺术为主要内容的优秀文化艺术形式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大力推广和普及具有时代气息和鲜明主题的书画和民间艺术,为弘扬传统的文化精华、助推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书法之乡——
书画艺术繁荣发展
镇原是华夏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灿烂的历史文化。《秦诏版》国内稀有,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高超的小篆书法艺术引领了镇原书法文化的兴起和发展;东汉著名思想家、政论家王符所著《潜夫论》蜚声中外,先哲的雄才大略熏陶镇原人“耕读传家”相率成俗,习字挂画蔚然成风,书画之乡由此美名远扬;自古至今,李恂、许理、张宸枢、邓博五、段思坎、蒋玉书等书法丹青名家享誉陇上,影响深远;改革开放以来,蓬勃发展的书画产业已成为镇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产业。
“家中无字画,不算镇原人。”走在镇原县的大街上,各类书画培训班随处可见,谈书论画声时有耳闻,形成远近闻名的“镇原书画现象”。依托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独特的自然景观,镇原县提出了发展“黑、绿、文”三大产业的思路和“打造文化精品,建设文化大县”的口号,进一步打造“中国书法之乡”名片,完成了从“中国书法之乡”到中国书画产业大县的华丽转身。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拥有国家级书协会员20多人,省级书协会员100多人、市县级书协会员2000多人,成立有县书协、老年书协、青年书协、老年书画院等机构,书画爱好者达22万人以上,专业和业余书法创作者达4万多人,有110多人次的书法作品在省内外获奖,250多幅作品在国家级和省级刊物上发表,80多人次的作品被港、澳、台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爱好者收藏;每年举办各种专题展、个人展以及全国巡回展、邀请展等书法交流活动100多次,镇原籍书法艺术界名人创办的书法院、艺术馆等民营实体遍布全国各地;全县有书画装裱店120余家,年收入600多万元,有画廊40多家,年书画交易额达2亿多元。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民间艺术蓬勃传承
千百年来,勤劳质朴的镇原人民在耕作之余,形成了许多富有特色的民俗文化。这些艺术原始古朴、底蕴丰厚、民间特色浓郁、乡土气息强烈。特别是剪纸、香包、刺绣、社火、戏曲等民俗文化历史悠久,独具特色。近年来,镇原县委、县政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扶持培育新兴文化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有力抓手,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打文化牌、唱经济戏,为群众增收致富开辟新路子。
1986年,镇原县临泾乡农民祁秀梅在中央美术学院这个国家最高的艺术殿堂上,用小小的剪刀在纸张上剪出了一幅幅精妙绝伦的作品,让人类的远古历史、神话传说和原始信仰跃然纸上,在首都美术界引起巨大轰动。在祁秀梅的悉心培养和带动下,剪纸艺术在镇原不断传扬,段彩霞、惠富君、刘玉英、许军峰相继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大师”。
为了做大做强民俗文化产业,镇原县委、县政府每年组织十多个剪纸艺术大师赴全国大中城市进行交流学习,并扶持香包、剪纸、刺绣生产大户成立民俗文化产业公司。目前,镇原县共有民俗文化产业传承艺术大师109人(国家级大师10人,省级大师67人,市级大师32人)。惠富君剪纸公司、赵晓华刺绣公司、巧媳妇编织公司等以剪纸、刺绣、香包、雕刻、编织、器乐制作为主的民俗文化龙头企业7家,从业人员500多人,固定资产1000多万元,年生产民俗文化产品150多种、十多万件,年产值800多万元。生产大户40多户,年生产民俗文化产品20多种、3万多件,年产值200多万元。在省内外设立对外营销窗口1个,年销售量3万多件,销售收入180多万元。
书画产业大县——
文化产业的华丽嬗变
近年来,镇原县充分利用“中国书法之乡”和“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这两个“国字号”招牌,积极实施“文教兴县”战略,加大对新兴文化产业的扶持和培育力度,“原州书画”、“镇原剪纸”、“巧媳妇布鞋”等一批文化产业风生水起,逐渐成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子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至目前,全县有戏剧、文学、影视、曲艺、音乐、美术、书法、摄影等文化协会组织11个,会员达2500多人;已形成民俗文化、演艺娱乐、书画艺术、文化旅游等多个产业,企业和场所280多家,从业人员8000多人,年产值近2亿元。近年来,在文学、艺术、影视、音乐创作与传播方面创作颇多。去年以来,创作各类文艺作品1万余篇(幅),其中文学作品150余篇、书法作品5000余幅、绘画作品4000余幅、音乐舞蹈作品130余个,民间民俗作品3500余幅(件)。举办各类专题性书画展览20余次,出版各类著作10余套、发表各类文艺作品200余幅;县艺隆演艺公司坚持每年创排小戏8部,大戏1部,曲艺舞蹈等节目30个,完成公益性和营业性演出300多场。拍摄完成《腊月的春》、《闯入迷宅》、《杏乡姊妹花》、《古月承华》等电影4部,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反响。
近年来,镇原县把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作为整合、保护、包装和利用文化资源的重要抓手,依靠项目提升产业层次。通过招商引资成功签约实施了庆阳民俗文化网购商城、镇原县金玉泰文化休闲娱乐中心、镇原县鹏程文化产业园等项目。目前庆阳民俗文化网购商城项目已全部建成并运行,形成了以镇原为核心,辐射庆阳市7县1区的剪纸、香包、刺绣、书画等民俗文化产品销售的专业电商平台,现已有1000户商家入驻商城进行产品销售,有效带动了全县4500多户剪纸、香包、皮影、刺绣等手工艺从业者全面实现网上销售,同时也将辐射解决全市数以万计的民俗艺术品的销路。如今,丰富的文化资源对于镇原县来说不光是一张张精美的名片,还是一个个蕴藏无限商机、正在开发的“富矿”,文化产业正成为镇原县新的经济增长点。
新闻推荐
本报镇原讯近日,走进镇原县太平、开边、中原等乡镇,无论是在茹河川区的山川梁峁间还是在南北两塬上,随处可见上万名干部群众挥锨造林的热闹场面,全县上下打响了新一轮的植树造林战役。今年,该县采用“...
镇原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镇原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