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苏海琴 实习生 李悟
甘肃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自2007年启动以来,发放金额和申请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2014年,发放助学贷款11.04亿元,资助学生199337人;去年,发放助学贷款12.22亿元,资助学生210630人,真正实现了“应贷尽贷”,极大地缓解了贫困大学生进入高校学习的经济压力,帮助他们圆了大学梦。
助学贷款为贫困家庭雪中送炭
家住兰州市城关区和政路的孙小红,父母身体都不太好,父亲的腰部已做过两次手术;母亲患有高血压、脑梗塞,家里的开支仅靠父亲每个月2000元的退休金维持。
去年高考,孙小红被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录取。大学第一学年的学费,是父母七凑八凑凑起来的。在这一学年中,为了减轻家里负担,孙小红将每个月的开销压缩到600元以下。
不久前,孙小红的母亲又查出患有萎缩性肠胃炎,高昂的治疗费用让这个贫困家庭雪上加霜。孙小红的哥哥和姐姐均已成家,靠打工为生,生活并不富裕,父母希望孙小红能有个好的将来,即便生病都舍不得去医院治疗,而是把钱省下来供她上学。
新一学期临近,当学费问题再次困扰孙小红时,她想到了生源地助学贷款,“贷款手续很快就办好了,就连学费、住宿费也一并得到了解决”。
今年毕业于康乐县第一中学的张爱梅,前不久也遇到了类似的困扰,今年高考她考了490分,被甘肃中医药大学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录取。张爱梅父母都是农民,父亲肢体三级残疾,在张爱梅高考前夕又因高血压引发中风,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母亲属于言语一极残疾。全家生计只能靠低保金和养老金维持。张爱梅的高中学业是通过学校及义顺公司给予的贫困学生补助金完成的。
前不久,张爱梅办理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这让她对未来生活有了美好的憧憬。
助学贷款圆了兄妹大学梦
侯正和和侯文嫣兄妹俩出生在一个不幸的家庭,父亲是智力三级残疾,不仅不能干活而且还需要人照顾。年迈的爷爷奶奶疾病缠身,常年吃药,整个家靠母亲范雪梅打零工艰难支撑。
让范雪梅欣慰的是,她的一对儿女非常懂事、乖巧,学习成绩都很优秀。
四年前,侯正和以优异的高考成绩被南京林业大学录取,随录取通知书寄来的一纸收费明细当时让全家犯了愁,“学费一学期6800元、住宿费1200元,还不算生活费。”
“妈妈,我不上了,去打工,不能让你太辛苦。”儿子的一席话,深深刺痛了范雪梅的心。她对侯正和说,自己没读过什么书,是个文盲,但她这辈子就算砸锅卖铁,豁了这条命也要让侯正和兄妹读大学。
正当全家一筹莫展时,侯正和看到了书桌上学校发给他们关于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宣传资料。宣传资料介绍,考取大学的学生凡是家庭困难的,即可到户籍所在辖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申请生源地助学贷款。没费多少周折,侯正和顺利地办到了贷款。
今年刚毕业的侯正和在外省一家传媒公司上班,他打算赶快挣钱把助学贷款还清,然后自己开一家动漫设计公司。
去年,侯正和的妹妹侯文嫣被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绘画(油画)专业录取,学费也是通过生源地助学贷款解决的。
范雪梅每天从社区下班后还要去做钟点工,“虽然辛苦点,看到孩子有出息,心里挺高兴的。”
学生和家长还款意识越来越强
甘肃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办公室主任扎西介绍,甘肃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自2007年启动以来,贷款人数和发放贷款资金呈逐年上升态势。2014年,发放助学贷款11.04亿元,资助学生199337人;去年,发放助学贷款12.22亿元,资助学生210630人,真正实现了“应贷尽贷”,极大地缓解了贫困大学生进入高校学习的经济压力,帮助他们圆了大学梦。
大学生助学贷款是国家对贫困学生资助的主要途径。作为一种无担保、无抵押的纯信用贷款,大学生助学贷款在帮助贫困学生圆大学梦的同时,也在考验着借款学生的诚信。
“近年来,甘肃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还款情况每年都排列全国前三名,去年年底还款率是97.1%,尤其是学生和家长的还款意识越来越强。”扎西告诉记者,现在国家通过各种政策,以及高校每年对学生的诚信教育来强化学生的诚信意识。此外,贷款银行专门研发了一套征信系统,促使大学生诚信还款,如不按时还款将会影响学生的信誉度。
曹信宁(化名)是甘肃庆阳正宁县某初中一名教师,他是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众多受益者之一。4年前,曹信宁考入陇东学院,在当地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申请了每学年6000元的助学贷款,上学期间的贷款利息全部由省级财政补贴。毕业后,曹信宁如愿进入当地某中学任教。他说自己能有今天的一切,拜赐于国家助学贷款这一好政策,他一定会按照合同按时还清贷款。
新闻推荐
——省安监局深入正宁县开展双联行动侧记本报记者 先朝阳 通讯员 师正伟全省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
正宁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正宁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