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云 柳玮
庆城历史渊源流长、文化底蕴深厚,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为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一位离退休老干部深入研究,用他手中的画笔系统地梳理了这片热土的革命历史,为庆城经济稳定发展凝聚了巨大的正能量。他就是原庆阳师范校长、中国西北书画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张凤翼。
张凤翼1937年生于庆城,1957年毕业于原庆阳师范。毕业后,他先后在华池一中、原庆阳二中、玄马中学工作,1978年到原庆阳师范担任校长,直至1998年退休。
初次来到张凤翼的家,84岁的他正在书屋的案几边提笔蘸墨、挥洒自如,与照进窗内的那一抹暖阳,组成了一幅书墨色彩的唯美画面。
人们常说,儿时的兴趣会影响一个人未来的生活。张凤翼就是这样,对画画的兴趣,得从他小时候说起。
“我从小就喜欢画画,当时物质匮乏,纸笔不多,我就把报纸的报头裁下来画,有时候也在墙上画。上学后,老师也注意培育我的兴趣,激励我坚持下去。”张凤翼说。
后来,张凤翼在原庆阳师范任教时,学校里的墙报、黑板报经常由他负责,此时书画的种子已悄然埋在了他的心头。那时候工作忙,虽然喜欢书画,但并没有太多时间去练习提高。
“我真正的创作是从退休后开始的,先后到上海、江苏、珠海、西安等地的画院去观察学习,积累了不少知识,对我帮助很大,还认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人。”张凤翼说,“我就是文化馆的业余馆员,因为热爱,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画一画,写一写,很开心。”
张凤翼是土生土长的庆城人,对庆城的历史文化,他从小就耳濡目染。参加工作后,张凤翼也一直研究庆城的历史文化,他一边收集有关庆城的老照片、老资料,一边用手中的画笔不断唤起人们对古城历史文化的记忆。
2001年,张凤翼凭借童年的记忆绘制了庆城8景图,并书写了庆城古代文人赞誉庆城8景的诗词。
2002年至2003年,他与曹孝民先生合作,写成了20余万字的长篇小说《源泉》,反映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期间,庆城人民支持共产党、八路军闹革命的故事。
2004年至2006年,历经两年多时间,张凤翼设计绘制、雕刻制作了“凤城古貌”沙盘模型,形象地展现了庆城古建筑风貌。
2007年,他编写了《凤城古貌》一书,详细介绍了庆城古城建筑风貌。
2008年,根据庆城历史故事,张凤翼设计绘制了文化长廊所需的60幅浮雕图。
2009年,张凤翼向县委、县政府写了《关于开发庆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议》,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同年,他用六尺宣纸重新绘制了“庆城八景”图,书写了古人赞八景诗词。
2010年至2017年,张凤翼先后编写了大型历史剧《医圣岐伯》《农耕圣祖》《长庆之源》《奇险商运》,绘制了《凤城古貌鸟瞰图》,印制了《庆阳历史名人绣像图》《庆城古庙宇图谱》《张凤翼书画集》《庆城民俗民风图》《庆城进士、举人图介》《笑迎百寿》,编印了《经典养生》《美景写生》等。
在谈到未来的发展时,张凤翼说:“我做了很多宣传庆城的事情,但和庆城的历史文化比起来还远远不够,我只是抛砖引玉,希望后来人更多去挖掘,我们也需要一批年轻人来继续研究和挖掘庆城深厚的文化底蕴。”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桑榆未晚,为霞满天。张凤翼退休以来,每日临池、习帖,勤耕不怠。如今,虽年过八旬,依旧关注着庆城的经济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同时,他热心社区公益事业,长期免费教社区书画爱好者练习书法、绘画。
张凤翼一生谦虚和蔼,勤奋好学,当谈到他的成就和贡献时,他说:“我生在庆城、长在庆城,对庆城的感情浓厚。今虽年过八旬,但仍乐于为宣传庆城、彰显庆城魅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儿。”
新闻推荐
本报兰州讯(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燕春丽通讯员邬凡段文超)8月19日14时04分,DJ1938次综合动检车从吴忠站驶出,经过1小时...
庆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庆城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