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高于婷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在环县北部曾流传着这样的俗语。庆阳“北大门”甜水镇,因临近毛乌素沙漠,常年遭受风沙危害,土地贫瘠,沙化严重,生态环境脆弱,严重制约着群众的生产生活。
而如今,通过持续多年的防风治沙、植树造林工作,甜水镇“起风再也不起沙”,植被绿满山头,粮食产量不断提高,人居环境全面改善,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沙产业生产体系,绿色理念深入人心,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
甜水镇位于甘宁交界,是庆阳市的“北大门”,山头沙尾,受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制约,农民们一直过着缺水、缺粮的日子。
6月13日,记者一行来到甜水镇甜水街村余红井自然村,村里曾经的一条主道上,很少看到车辙痕迹,倒是兔子、狐狸等动物的踪迹清晰可辨。道路两侧的柠条足有一人身高,还有油松、樟子松、山桃、杏树等遍布山头,一片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已不复当年的风沙侵袭景象。
20世纪90年代,余红井自然村土地沙化严重,每到春秋两季,黄沙漫天,路面上流沙堆积,走在路上一脚深一脚浅,如果要用架子车运送物品,必须边走边挖沙,稍有不慎还可能陷进去。让人更犯难的是,大风刮起的大量沙土,让耕地农田遭了殃,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一年辛苦劳作成果,被黄沙掩埋。
面对这样的生产生活状况,时任余红井自然村组长的翟兴国深刻意识到,要想解决出行难的问题、要让群众的日子好起来,必须先改善生态环境。2001年,他积极协调多方筹集苗木,然后挨家挨户地去给村民做思想工作,商量每户出人出力,义务植树造林。
翟兴国带头示范,每天天不大亮,就背着水和干馍馍去种树,每天到晚天天如此,看着他如此拼命,乡亲们的造林劲头也更足了。该村组当年植下了近500亩的苗木,次年进行封禁保护,村民自发管理护林。在后来的退耕还林工作中,村民们更是积极参与。
如今,18年时间过去,小苗成树、树木成林、茂林压沙,村民再也不担心被风沙所难,新开辟的村路通行便利,小轿车可以直通家门口,粮食产量年年攀升,村里的风景越变越美。余红井自然村现任村组长余生礼感慨地说道:“这和以前比简直是另一个天地了。走在田间道路没有一点沙子,种下的粮食不怕被埋,这林子里还能发现很多兔子、狐狸、野鸡哩!”
何塬村处于甜水镇最北端处,村民居住分散,在远离农牧民的生态保障区,采用了小流域乔灌分级山地造林模式。按照植被垂直地带性理论结合植被地带性规律分级进行植被恢复,树种以近年试验筛选出的柠条、紫穗槐、黄刺玫、三裂绣线菊、爬地柏、山桃、丝棉木、旱柳等乡土树种为主,适度推广利用樟子松、火炬和蒙古莸等引进成熟品种,目前已开展推广试验示范2000亩。
何塬村白家沟村村民白万玉今年50岁,是村上的护林员。每天早晨他八点钟就得出门去巡查林子。这时候牧民就出来放羊了,虽然林子都加了围栏,但他还是放心不下。在护林的两年时间里,白万玉看着一个个小柠条苗,顽强地生长了起来,曾经光秃秃的山头和漫漫黄沙地,眼下已被各类绿植所点缀,心里别提多欣喜了。“苗木整体来看,虽然还不够高不够密,但只要发芽成苗活了起来,就有好希望了。”
前些年的何塬村,遇上风沙天气,村民自家院里落的黄沙能揽满几个架子车。白万玉指着四周的林子告诉记者,“你看尤其是柠条苗子长得最好,多一半都成活了。羊和人不进林子里去,植被慢慢就长起来了,沙子自然也就封住了,现在自家院子里就不太见沙子。”
何塬村与吴忠市盐池县相接,白万玉也沾了些宁夏口音,平时管护过程中,白万玉一边要拦住放牧的,另一头还要操心临近的宁夏村民来拾柴挖药。遇上放牧、拾柴挖药的,白万玉就免不了一番苦口婆心,讲造林的难处和好处、讲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如果劝解效果不佳,白万玉就会蹲守在林子里,直到这些人离开,不管多晚。
“不只是我这样做,咱们村民见到破坏林子的,都会去劝说。” 白万玉说,何塬村的多数村民都以养羊为业,但保护生态环境意识一点也不弱,苗木在成长、风沙在减少,他们看在眼里、感激在口边,绿色发展的理念深种在心里,也让他们防风治沙的脚步踏得更加坚定。
此外,环县樊沟泉林场借助防沙治沙工程、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等项目,通过生物治沙和工程治沙相结合的方式,逐年稳步推进沙化保护区治理,现共成立了三个管理站,全面覆盖沙化区,聘任7名护林员,全天候对沙化封禁保护区域进行巡查,同时树立60面宣传牌,发放宣传资料,增强群众的保护意识,不断加大对沙化区植被的保护。
据樊沟泉林场副场长刘宏介绍:“在生物治沙方面,主要栽植柠条、山桃、油松、樟子松等耐旱性强的苗木,对于死亡苗木,每年都进行补植补造。此外加强布设草方格,这种工程治沙方式,取得了非常好的固沙效果。”目前环县樊沟泉林场面积达2.7万亩,320多万株树木以林场为中心,甜水镇沙化面积减少为155平方公里,治理面积达108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减少了41%。
近年来,环县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防沙治沙,不断扩大沙化封禁保护区面积,提升治沙科技水平,依托退耕还林(还草)、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牧还草、沙区封禁保护、省级财政防沙治沙和2019年蚂蚁森林中国绿化基金会甘肃环县柠条造林等项目,治沙与水土流失治理相结合,人工造林与封山育林相结合,以治理风沙口为重点,大力开展治沙造林、水土保持、土地整理和封山禁牧等工作,沙区生态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土地沙化得到初步遏制,生态环境逐步趋于良性发展,初步构建了苦水河流域、清水河流域与马莲河流域西川水系源头生态屏障区,为全县生态全面治理夯实了基础。
沙区植被覆盖度稳步提升,生物种类不断丰富,野生动物资源有一定回升,狐狸、雉鸡、乌鸦、灰喜鹊等部分在环县境内濒临绝迹的生物种群数量有回升迹象。辖区内大部分的流动沙丘基本转变为固定或半固定沙丘。自2012年以来,已完成沙区封禁保护2.06万公顷,治沙造林39.06万亩,退耕还草3.4万亩,封育2.6778万亩,草原治理31.4万亩,土地整理10万亩。
经过多年生产实践,环县已形成种植、养殖、小杂粮等有地方特色的沙产业生产体系,枸杞、核桃等经济林,柴胡、甘草、板蓝根、黄芪、黄芩和萱草等中药材形成规模化种植,目前种植面积稳定在5.2万亩左右;荞麦、糜子、谷子、洋芋、燕麦和红豆等小杂粮和亚麻油、大豆等粮油作物绿色无公害产品远销省内外。积极促进解决了当地村民就业问题,拓宽致富渠道,让群众切实享受到生态环境改善带来的种种利好。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姚春宁)今年6月是全国第十八个“安全生产月”。近期,庆阳市水保局参加了市安委办举办的“防风险、除隐患、遏...
庆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庆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