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刘新艳
小巧玲珑、精致漂亮的香包;厚重神秘、针法独特的刺绣;手法灵活、古拙质朴的剪纸……西峰区坚持把香包民俗文化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亮点来抓,大胆探索香包民俗文化产业规模化生产、市场化营销的发展路子,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香包刺绣之乡”。
针线活做成大产业
在西峰区小寨村村民魏喜红的家中,炕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鞋垫、拖鞋等手工艺品。自2015年起,她在快手上直播自己绣鞋垫的视频,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粉丝,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生活,还获得了经济效益。
一个小巧的顶针、一枚细长的钢针、一根散发着光泽的丝线,在西峰区妇女们的手里上下飞舞,一针一线绣出了精美绝伦的图画,越来越多的妇女们迈上了致富的“快车道”。
近年来,西峰区针对农村家庭妇女闲散劳动力,邀请国家级、省级艺术大师,面对面指导、手把手教授,打造手工香包、编织品、刺绣等妇女家庭手工“精工坊”,近5年来,累计举办培训班800余期,培训作者3万余人次。全区共创办香包民俗文化产品营销公司42个、香包民俗文化产品生产基地12个,从业人员12000余人,年生产香包等民俗文化产品600万件,产值达5000万元。
“炕头经济”搭上“文化列车”
小巧玲珑的手工绣制耳环、古朴典雅的精巧手环、新颖别致的吊坠……在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刘喜娥的手中,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刘喜娥是西峰区后官寨镇南佐村人,自小受浓厚的艺术氛围影响,香包、刺绣样样精通。
2015年,她成立了馨妤陇绣公司,把自己的经验、技巧传授给更多爱好香包创作的妇女们,在香包民俗文化产业之路上越走越远。(下转二版)
新闻推荐
文/图通讯员盘小美白色的钢架大棚内,绿油油的瓜蔓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甜瓜;药材种植地里,套种的玉米长势喜人;生猪养殖场建设...
庆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庆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