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萍凝
2007年,他离开家乡庆阳,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如今已经成长为一位年轻的电影导演。前不久,他带着用6年时间拍摄、剪辑、制作完成的纪录片《黄河尕谣》,正式进入大众视线,受到业界关注。他就是庆阳市青年电影导演张楠。
少年时代的电影梦
少年时代的梦想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张楠也不例外。1998年,当学校的电脑室需要穿上鞋套进机房的时候,在西峰卫校教书的张楠妈妈,就用家里所有的积蓄给儿子买了一台电脑,鼓励他多通过网络学习、互动。
“我妈妈觉得我这一代人一定要有掌握计算机技术的能力,她买的电脑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张楠告诉记者,他通过这台电脑在各种网站上查阅资料,最重要的是,从初中到高中阶段,他在这台电脑上看了400多部电影,凡是能找到的电影都看了。
张楠不仅仅爱看电影,而且在看电影的过程中,他开始琢磨电影是怎么拍出来的,怎么才能拍出更好的电影?不知不觉中,一个心怀拍摄电影的梦想,深深地扎根在张楠的心里。
高三那年,张楠在思想上有了一些波动,甚至出现厌学。“有一段时间没去学校,就在外面给别人送纯净水。”张楠说,后来,在语文老师的循循善诱和妈妈的教导下,他才重新回到了学校。
回校后,因为成绩不好,张楠那一年的高考失利了。他选择了在庆阳二中复读,通过一年的努力,第二年,张楠以文化课622分、专业课第一名的成绩被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系录取,从此翻开了人生新的一页。
献给西北故乡的纪录片
2018年12月28日,中国纪录片学院奖在中国传媒大学举办颁奖典礼,纪录长片《黄河尕谣》荣获“中国纪录片学院奖最佳纪录长片”,张楠就是这部纪录片的导演。
早在2018年年初,纪录片《黄河尕谣》就已提名鹿特丹国际电影节亚洲电影评审团奖,随后,受各大电影节之邀,获得多项大奖并在2018年度进行了多达百场展映。此片还获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金丝路传媒荣誉“最佳纪录片”奖。
张楠说,能认识《黄河尕谣》的主人公张尕怂,还有一个故事:201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张楠在微博上注意到一个叫张尕怂的青年歌手——坐在地头上,抱着三弦在弹唱,张楠一下子被那种状态吸引了。“一种什么都不在乎的状态,但自己弹得很开心……那是西北的东西,一下子就激活了我许多记忆。”张楠说,在微博上,他和张尕怂产生了西北人之间的共鸣,随后,他赶到兰州与尕怂见面,对拍一部纪录片的想法,二人一拍即合,长达六年的拍摄就此启动。
1989年,张尕怂出生在甘肃省白银市的一个小山村。他的父亲是个乐迷,喜欢吼秦腔,叔叔是个乐师,会玩秦琴、三弦、板胡等民间乐器。张尕怂说话有轻微的口吃,但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唱起歌来流畅自如。他很小就开始跟着大人在家乡庙会上表演,直到他离开家乡。
2008年,张尕怂离开大学,回到西北。从宁夏到青海,张尕怂一路寻访民间歌手,收集散落的民间小调、地方戏曲和花儿等乐曲,并将这些曲调进行改编,融入自己的创作中。他用西北方言中常见的两个字给自己起了个艺名:尕怂。
《黄河尕谣》是张楠作为导演拍的第一部作品,没有资源和机会,是他最先遇到的困难。“刚开始只有我一个人在拍摄,设备只有一台女友用公司发的‘安家费’买的相机。”张楠说,为了拍摄这部纪录片,他在张尕怂家里过了四个春节。
真正让张楠感到困难重重的,是后期的剪辑。《黄河尕谣》的剪辑指导是剪辑过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离巨星二十英尺》的北美剪辑师Douglas Blush,主要剪辑师是参与剪辑《归途列车》和《千锤百炼》两部金马奖纪录片的加拿大华裔女剪辑师凤兮。影片初剪版本超过150分钟,经过一年多的精剪,调整到鹿特丹电影节国际首映时的108分钟,又调整到上海电影节国内首映的90分钟。加上拍摄和剪辑,前后经过了6年。6年期间,时代的飞速变化对剪辑又有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张楠就不断进行调整。
作为《黄河尕谣》制片人之一的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何苏六认为,《黄河尕谣》所呈现的人文思考,是改革开放40年的见证。《黄河尕谣》虽然定位为音乐纪录片,但导演张楠所触及的并不仅仅是西北民歌。透过张尕怂的民歌之旅、他吟唱的西北小调,更多看到的是一个“80后”如何在中国现代化、城市化的浪潮中,离开家乡进入城市,一路打拼,却又一次次地回到故乡、面对故乡、思考故乡。
“电影纪录片有广阔的市场”
2012年,是张楠进入新影集团工作的第二年,那年他26岁。他所在的部门当时正在做一个名为《新青年》的纪录短片系列,每集20多分钟,拍摄“有着新思维、新态度的年轻人”。工作不久的张楠正处在对创作充满热情的阶段,有次开选题会,他一口气报了8个选题,相当于正常同事一年的工作量。
后来,2014年,张楠在北京设立了磐古纪实工作室,致力于独立纪录片制作和国际合制影片项目发展。除了《黄河尕谣》,张楠还在参与制作了纪录片《我的生命线》《明黄禁色》《筑城记》等。
一直以来,张楠都把目光投向电影市场中相对小众的“纪录片”形式。张楠说:“电影纪录片在国内有着广阔的市场,看纪录片的人对片子的理解程度取决于自己的生活经历。今天,各种娱乐的内容很多,但和我们生活的关联度不够,从这个层面上说,纪录片的真实性自有力量。”
张楠谈到,近些年国际上受到关注的中国纪录片,大多数作品都带着强烈的社会性和议题性,通过讲述普通人物的故事来展现飞速发展下的社会问题。在这样的趋势中,仅就选题来说,《黄河尕谣》并不讨巧,没有明显的社会议题。尽管如此,张楠仍然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拍出有自己风格的纪录片。“我想通过拍摄的方式和家乡建立连接,展现西北大地上发生的人和事。”张楠说。
新闻推荐
1月15日,由西峰区文联、北街办事处主办,北大街社区、翰墨书画协会承办的第二届“夕阳红”书画展在北大街社区开展。据了解,...
庆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庆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