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刘新艳李霞珍
一条条宽阔平坦的街道四通八达,一座座鳞次栉比的高楼错落有致,一盏盏文化味浓郁的街灯新颖别致,一个个设施现代的公园人头攒动……漫步于西峰城区,很难把这些与过去的小集镇联系起来,时光如一支生花妙笔,在33年的沧桑变迁中,绘就了一幅城市巨变的壮美画卷。
西峰,1985年建市,2002年撤市设区。改革开放为西峰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城镇人口由33年前的4.5万人发展到19.17万人,生产总值由1.46亿元增长到176.8亿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35万平方公里,昔日的小集镇崛起为宜居宜游宜业的西部名城。
重构城市格局
让形象“立”起来
从最初的平房,到后来的低层楼房,再到带电梯的高层小区;从狭窄的城区街道,到人车分离的双向车道,再到宽阔平直的四向车道……33年来,市民苏秀芳搬了好几次家,每次搬家都带给她全新的居住感受:小区环境越来越舒适,周边配套设施越来越完善,出门就有公交站点、超市、公园等。
居住体验的变迁,得益于西峰区持续下大力气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提质。
近年来,西峰区按照“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突出民生”和“新区抓基础设施、旧城区抓提质改造、全城抓综合管理”的工作思路,以建设绿化、美化、网化、气化、净化西峰为目标,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实现紧凑集约、高效绿色发展,塑造现代时尚与历史人文相融合的城市新风貌。
坚持改造与开拓并举,围绕“八横十三纵”城市道路框架,推进城市道路新建与老城区道路提质改造,形成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联网畅通,实现了城市交通大循环、疏通微循环。
同时,城市绿化与城市建设同步推进,以构建东部生态旅游带、南部生态隔离带、西部生态绿化带三大生态屏障和湖网建设为重点,推行政府主导、社会资助、综合开发模式,推进棚户区改造,拓展城市地下发展空间,新建古象路、解放路等10条48.08公里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实施了城市东区、新区、北区、红杏山庄等排洪工程4处,使城市泄洪能力达到30平方公里,全力打造高原生态园林城市。
注重建管合一
让功能“全”起来
夜幕初上,霓虹闪烁,西峰城区的各主要道路灯火辉煌。在路灯、霓虹彩灯、景观灯的照射下,临街的建筑楼宇全部“沐浴”在灯光中,让城区披上了一件华丽的“晚礼服”,魅力无限。
近年来,西峰区在城市道路工程、绿化亮化、景观建设、“城市家具”维修维护等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上下大力气,市政公用设施维护管理能力和服务功能由“突击型”治理向“长效型”管理转变,由“粗放型”治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城市品位及市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完成公共自行车(二期)建设,建成站点36处,设置锁车器1200套,投放公共自行车1000辆,设置配套车棚20处,全面投入使用并开通APP租车功能。安定西路西延伸段道路及排污排水工程污水泵站及污水池已全部建成。在照明设施维护当中启用电缆测试仪,使城区主次干道亮灯率不低于98%,全城亮灯率不低于95%。拓展地下、地上、地面发展空间,计划新建城区智能化停车场5处。
“这几年,西峰的变化真是日新月异,道路四通八达,休闲公园越来越多,从北走到南,处处有美景,生活越来越美好了。”市民郭静感慨地说。
描画幸福生活
让家园“美”起来
如今的西峰城乡,从主次干道到背街小巷,从核心商业圈到社区角落,总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干净卫生的路面、清洁舒适的休闲公园、整洁有序的摊位摆放、规范统一的广告牌……
近年来,西峰区围绕“干净、整齐、畅通、文明、和谐”的目标,坚持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打出联合管理“组合拳”,用“点穴”式方法精准治理顽疾,以“绣花”的功夫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智能化、人性化,城市管理职能部门从原来的9个增加到22个,首次将人大质询、政协视察、纪委追责、专项述职、市民评议、一票否决等制度纳入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大城管工作格局。
今年,西峰区累计坑补破损路面3000余平方米,修复城区人行道塌陷坑槽60余处1000多平方米,硬化入城土质路口32处。栽植各类灌木7.5万余株、乔木734株,城市道路绿化管护率达到100%。政府买单完成了10家专业化渣土拉运公司、8家混凝土搅拌公司177辆专业运输车辆的视频管控和GPS定位,实现了对工程车辆的全面监管。城区81座公厕实现专人管理,坚持早6时至晚12时全天开放,以实际行动提升城市颜值。
新闻推荐
搭建和谐交通“连心桥” 记西峰区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人民调解委员会
本报记者李晓峰通讯员刘新艳李娜近日,记者走进设在西峰区秦霸岭交警大队的事故调解室,发现过去事故方反复“拉锯”的事故处...
庆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庆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