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史铁平
在省道318线崎岖的公路旁有几间老瓦房掩映在密林里,阳光洒在灰色的房檐上,显得有点落寞孤寂,院子的外墙上写着“养好公路、保障畅通”,虽然字已经褪去了颜色,但是依然清晰可辨,这里便是以前镇原公路管理段的姚川道班。姚川道班被新城养管站接管后,便变成了一个储存、中转公路养护砂石材料的料场,院子里荒草丛生,破败不堪,储存的养护材料因无人看管经常丢失。
姚川道班比较偏远,道班前后5公里都是山路。在新城养管站工作的郑宏伟知情后主动请缨,要求调到姚川道班看管养护材料。“若是有人驻守,不但可以提高巡路效率,而且能及时清理路面、水沟杂物。”领导这样说,于是郑宏伟成了这个老道班的新“主人”。
一个人的道班
郑宏伟又黑又瘦且今已54岁了。他脸上沟壑纵横、饱经沧桑,手上布满老茧。虽然人不起眼,但是干起活来绝对是一把好手,他有着超乎常人的责任心和意志力。
郑宏伟每天都要在这条山路上巡查两遍,凡是跟道路有关的事情,他都要管。“老刘,路肩上不能堆玉米秆,快向往后移。”“老王不是给你说拉完土要把平交道口撒的土清理好吗?”郑宏伟边说边用铁锨铲了起来,只要看到路边有乱堆乱放的垃圾,他就会来清除。
川道里的“救火队长”
郑宏伟在姚川道班一守就是14年。在这14年间,他不仅仅是养路工,有时还要担任厨师、交警、消防员或是医护人员。
说起他的故事几天几夜都说不完。几年前一个寒冬的夜晚,一辆大卡车在姚川道班不远处抛锚了。卡车司机找来修理工修车,修到晚上10点多了,修理工告诉司机配件坏了,没法修了。卡车司机冒着严寒在姚川公路上走着,寒风穿过枯树枝发出干涩的怪响,让人头皮发麻。突然他发现一个堆满砂石材料的院子里有灯光,急忙上前:“老哥,车抛锚了,冻了一天了,能不能进来喝口热水?”郑宏伟听是外地口音,连忙打开大门,把司机请进他那简陋的宿舍。接着说道:“没吃饭吧?下午还剩了点洋芋糊糊面,要是不嫌弃我就给你热上。”司机感激地拿出100元钱给他,郑宏伟不但没有收钱,司机走的时候还给抱了一床厚被子,让司机御寒。
去年6月份的一个中午,太阳火辣辣地照在路上,郑宏伟在坡头清理路边杂草,突然半山坡传来了一声巨大的撞击声,郑宏伟心想:“不好了!”急忙跑过去。只见一辆翻斗车侧翻在边沟里,虽然是空车,但是巨大的冲击力将水泥边沟推移了几十米,司机正在艰难地推车门,郑宏伟迅速爬上车帮助司机脱困。因为肇事车辆的前方有一个急弯,郑宏伟怕发生次生事故,就站到了弯道上方指挥车辆通行。6月的天气闷热难耐,但是他一站就是两个小时,直到交警接管了现场。司机一再感谢,他只是憨厚地笑了笑。
自己和自己的竞赛
一个人的道班,似乎天高皇帝远谁都管不着了,然而已在一线工作35年的郑宏伟并不这么认为,他说:“一个人不仅要守时守纪更要守心。”养路工作,繁重、耗时而又单调,郑宏伟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常常连午休时间都省了下来。没有同事陪伴的日子里,他自己给自己下达任务,给自己考勤,给自己给打分。按理说郑宏伟再有几年就退休了,不用这么拼了,可是郑宏伟不这么想,在姚川的坡头上,他那橘红色的身影,就像一个醒目的标志,又像是一团火红火红的花朵,激励着镇原公路人不惧困难、甘当路石。
郑宏伟家里经济条件不太好,一家4口只有他有工作,妻子患心脏病多年,儿子上高中,女儿读研究生。然而就是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他从来没有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克服重重困难,一门心思用在了工作上,把青春献给了公路事业。
郑宏伟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受到了各级组织的肯定和表彰,连续多年被庆阳公路管理局和镇原公路管理段评为先进工作者,2015年被甘肃省公路管理局评为全省公路系统“十佳养路工”。
新闻推荐
◇通讯员巴图记者王占东鑫报讯日前,第五届全国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金川集团公司社会工作志愿者退休职工姜文志,甘肃省老教授协会副会长、农业专家鲁挺两名同志获...
庆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庆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