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新闻 正宁新闻 华池新闻 合水新闻 宁县新闻 庆城新闻 镇原新闻 环县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庆阳市 > 庆阳新闻 > 正文

互助社徽县***的新引擎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2015-05-26 22:22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记者 刘延海 通讯员 谢立君

越是贫困的地区,越是金融的“盲区”,越迫切需要得到金融的支持。怎样借力金融的“及时雨”,打通贫困地区农村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激发贫困农户的致富机能,改变贫困农民的生活面貌呢?

地处大山深处的陇南徽县,在深入推进“1236”扶贫攻坚行动,大力实施***中,把金融扶贫和统筹农业农村发展结合起来,以“贫困人群致富、优势产业开发”为目标,不断创新发展村级扶贫互助社,探索出一套适应农村发展的扶贫互助资金运行模式,有效破解了贫困群众生产资金短缺的问题。

借助村级扶贫互助社,徽县一个又一个的贫困农户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大道,一个又一个村庄旧貌换新颜。徽县村级扶贫互助社的发展,不仅为全省贫困地区开展金融扶贫探索积累了经验,还对甘肃省贫困地区正深入推进的***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绿荫遮天,溪流淙淙,鸟鸣山涧,路随山转中,半山腰绿树丛中显露出的是一个个青瓦白墙的大瓦房。惬意幽静的山野村落,舒展着一幅精美的田园风光图。这里是徽县大河店乡的文池村。

走进文池村,新修的广场边传来的是学校里学生朗朗的读书声,太阳能的路灯在山间依次排开,硬化的水泥路通到了家家户户的门口,土坯房都成了砖瓦房。文池村村支书柏永祥告诉记者,以前村里是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群众生活困难,发展难度大。2006年,在省扶贫办的大力支持下,自村里成立扶贫发展基金会以来,村民们利用基金会的资金,搞养殖,发展种植,让日子越过越红火,生活越来越好。

文池村是全省村级互助社的发源地。十年来,发端于文池村的扶贫发展基金会经过不断创新,已发展成为扶贫互助社,在徽县乃至全省的贫困村落地生根,在贫瘠的土地开出了“金花”、“银花”,成为群众拔穷根的关键所在。

老支书圆了致富梦

“要是没有基金会的借款养羊扩大规模,家里去年也建不起两层小楼。”站在修葺一新的两层小楼前,文池村的前任老支书刘义感慨地说,家里去年新建的两层小楼,花了16万元,今年初才装修完,近期准备搬进新房。刘义家里有6口人,除了种植玉米制种外,还搞养殖。在2008年和2009年,刘义两次从基金会共借款8000元,养了10只羊,采取慢慢繁殖、滚动发展的办法发展羊产业。

短短几年时间,刘义的羊群就发展到了80多只羊,现在出栏了60只,存栏的还有24只羊。“以前就想搞养殖,但手里缺资金,没法实现规模养殖,收入上不去。基金会解决了我们致富路上的难题,让我们的产业发展起来了。”刘义告诉记者,仅去年,家里卖羊一项就收入了1.6万元。现在,地里种玉米制种的秸秆可以喂羊,解决了羊的一部分饲草。从目前来看,今年羊产业的收入肯定要比去年还要好。

刘义说,借扶贫基金5000元到了第二年就能产生1万元的效益。资金的杠杆撬动效应非常明显。

毋庸置疑,在贫困地区,面对农民贷款难、贷款贵,扩大再生产或转变生产模式缺乏金融资本的实际,要做到“拔穷根”促发展,必须“输血”与“造血”并行。

文池村2006年被列为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省扶贫办把文池村列为全省扶贫机制创新试点村,投入试点资金10万元,帮助成立了扶贫发展基金会。其后,通过财政扶贫资金、世行贷款、捐款等方式陆续注入资金53万元。采取发放小额短期借款的方式,重点支持当地群众发展特色种植业和畜牧养殖业等。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文池村扶贫发展基金会,为创新村级互助社运营积累了成功经验,初步形成了享誉全省的互助社运行的“文池模式”。文池村的扶贫发展基金会实现了扶贫方式的重大转变,变救济为开发,使农户真正获得发展生产急需的资金,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数据显示,文池村扶贫发展基金会仅2014年就发放借款110笔52.5万元,产生占用费收入9.13万元。建成以来,累计发放借款669笔,总借款量达317.83万元,现在,总资金量已增加到60多万元。

目前,文池村扶贫发展基金会扶持养殖户87户,养殖收入达100万元,发展核桃种植1200亩,玉米制种3500亩,收入455万元,农民从扶贫致富项目中获取的收入占总收入的60%以上。全村80%的人都在基金会借过款。所有的放款都全部收回,仅有个别展期的,但没有呆账和坏账。

“基金会既搞产业又救急,是我们自己的 ‘发展银行\’。” 柏永祥说。

四两拨千斤的互助社

发展产业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助民增收致富的关键所在。这意味着,村民致富需要大量金融资本的参与和支持。

面对商业银行贷款门槛高,贫困村民不符合贷款要求、贷款难的实际,应运而生的互助社就是让真正的贫困户借到款,能够实现自我造血发展。

文池村村民卢永刚在2012年和2013年累计在村上的基金会借款2万元建牛舍养牛。现在,卢永刚养的牛已经从最开始的4头基础母牛,发展到现在的12头基础母牛了。“养牛能有今天的规模,就是靠扶贫发展基金会发展起来的。就现在的规模,养牛一年至少有5万元的收入。现在规模大了,发展牛产业的信心更加足了。”卢永刚的目标是准备再建牛圈,继续扩大养殖规模。为此,家里的十几亩地全部种上了牧草。养牛之前,卢永刚一直是种地,外出打工。

“大河店乡有17个村,14个村是贫困村,都建立了互助社,资金总额已经达到了257万元,每年80%资金都借出去,借助互助社的资金,养殖、种植、产业发展了起来,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不断加快。去年全乡脱贫1818人,现还有贫困人口1222人。”大河店乡乡长李缘说,大河店乡青泥村2012年成立互助社,现在互助资金总量达到了40.22万元,养猪、种药材、食用菌、农家乐都发展了起来。

在“文池村扶贫发展基金会”成功运行后,徽县在其他乡镇积极推行,在探索中将其创新发展成为村级互助社,利用互助资金扶持种植业、养殖业、工业及加工业、商业及运输业等产业的发展,在帮助贫困群众发展创业和增收致富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从目前来看,村级互助社的成功运营实现了三个发展目标,首先是将扶贫资金由政府无偿投入转变为有偿周转使用,变“输血”为“造血”,减轻了贫困户对政府扶持的依赖,提高了贫困户参与扶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互助组织为贫困户出主意、想办法、理思路、谋发展,取得良好的效果;其次贫困户利用贷款发展了产业,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互助社的实力不断壮大;再次是通过在村民间相互建立担保、互保等关系,相互解决困难,发展生产,增进了村民之间的信任和团结,提高诚信意识,增强农民的市场竞争力,改善了经济条件,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徽县扶贫办有关负责人说,按照“立足村情实际,稳步整体推进”的思路,互助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农户生产资金短缺的难题,增加了贫困农户的收入,提高了农民自我管理、持续发展的能力,为全县贫困乡村的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互助资金扶持下,徽县各乡(镇)突出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富民产业,帮助贫困群众“改穷业”。借款农户主要侧重发展瓜菜、烤烟、蚕桑、中药、核桃、养殖、育种和育苗等产业。目前全县共完成核桃树嫁接46.5万株、生猪存栏14.49万头,出栏8.87万头;肉牛存栏7.58万头,出栏2.09万头;羊存栏1.92万只,出栏0.55万只、各类育苗2.2万亩4200万株,育苗专业户达到9000余户。互助资金的注入使贫困村富民产业得到突破性发展,增强了农户发展家庭经济的后劲,有力地促进了贫困户脱贫增收的步伐。

数据表明,截至目前,徽县已有10个乡镇建成互助社56个,入社农户总数10280户,组建互助小组1978个,全县互助资金总额达到1152.91万元,其中注入财政扶贫资金964.6774万元,累计借款农户5287户,借款总额达到2417万元,回收借款1815.36万元。2014年,农户借款总额达503.3万元。

严格管理稳健运行

旨在解决贫困户融资难、发展难的互助社,不是正规的金融机构,却承担着为贫困户、贫困村借款的职能,在***中担纲重要的职责。

为充分发挥互助社的功能和作用,徽县在县扶贫办专门成立了互助资金管理中心,管理全县的互助社的运行。按照国开发办有关文件和《甘肃省贫困村互助资金管理细则》的要求,徽县积极协调民政、信用联社、人行等部门,在村级扶贫互助社的注册登记,公安部门备案登记、银行系统的开户等方面进行规范管理。

自2006年试点工作开始以来,徽县多次聘请专业人员,采取课堂宣讲、互相交流、案例分析和实地参观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对全县互助资金管理人员和部分社员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通过各种渠道的学习和培训,让互助社管理人员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确保村级互助资金安全有效运行。

针对贫困村互助资金工作的特点和徽县实际,徽县扶贫办组织人员采取进村入户、看资料、查账目、走访借款农户等方式对全县56个村互助社的工作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积极进行业务指导,并要求限期改正。

为加强对互助社的日常监督,徽县互助资金管理中心先后与10个乡镇签订了贫困村互助社管理协议和资金监管协议,每个乡镇都配齐配强了专干,定期开展入村入户的检查指导,有效保证了资金的安全合理使用。

在规范互助社发展上,徽县正在积极筹划互助资金“一折通”便捷发放。“为了资金发放的安全规范、科学方便,县上自今年10月份起统一取消现金支票使用,统一由转账支票通过惠农‘一折通\’形式发放。”徽县扶贫办有关负责人说,为规范账务、支出,还明确由乡镇府指配专业财务人员代管各村互助社会计,已解决互助社账务管理混乱的现象。同时,还建立了督察检查台账、反馈制度。

互助社在推动贫困户脱贫致富上功不可没,但同时还存在着资金规模偏小、占用费偏高、借款额度偏小、借款周期过短等问题。“前几天,村上对全村群众发展生产的资金需求进行了摸底,初步统计全村需要资金接近300万元,但除了扶贫发展基金会的几十万以外,村民再没有办法融资,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文池村村支书柏永祥说,村民对资金依旧非常渴望。

对徽县来说,当务之急是如何进一步壮大互助社的规模,满足贫困户的借款要求,推动贫困村产业的发展。

探索创新的金融扶贫

互助资金让贫困户尝到了“借鸡生蛋”的甜头,让资金发挥了应有的效应。

面对贫困户强烈的借款需求,徽县力争在金融扶贫资金来源渠道和资金量方面取得突破。徽县扶贫办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徽县正努力争取扶贫贷款资金,不断拓宽来源渠道,借鉴“庆阳市双联行动扶贫攻坚农村综合改革试点”模式结合徽县实际,向国开行兰州分行统贷资金1400万投放到大河店乡文池等14个贫困村的509户农户手中。每户农户贷款2-5万元、借款期限达到3年,切实解决农户发展产业借款难的问题。

为保障国开行贷款资金高效安全运行,徽县将通过扎实推进“143”技术到户培训机制,即一个主导产业,技术总负责、技术员、明星示范户、技术明白人四类培训对象,通过普及培训、提高培训、田间地头培训三种培训方式,切实提高农民对农业实用技术的学习应用转化和自我发展能力。

记者了解到,培训的目的就是以培育主导产业和实现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农民为实施主体,以金融扶贫工作为载体,变贴息为贴技术、贴服务,变“培训到人”为“技术到户”。通过果业、畜牧、林业、瓜菜等行业部门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聘请专家进入田间地头现场培训,从而为农户发展优势产业脱贫致富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基于此,徽县还提出,依托村级互助社,要在培育特色优势主导产业方面有所突破。要不断探索扶贫贷款资金与产业发展有效对接的模式,在充分结合村情和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通过贷款资金用途控制调整村级产业发展口径,重点向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倾斜,有效促进“一村一品”发展。

如果说,互助资金是帮助农民实现脱贫致富的一粒种子,那么,互助社就是让全省贫困地区实现奔小康的一把种子。现在,在甘肃省贫困村,这一种子已经生根发芽,正在茁壮成长。

新闻推荐

真情筑坦途铺就幸福路 ——庆阳市创新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纪实

董金霞孙德和李栋路面整洁,道路畅通,路肩结实,标牌齐全。青山绿水间,一条条干净整洁的公路与一座座村庄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公路、山水、村庄、群众和谐交融的美丽画面。驱车行驶在庆阳市的农村公路上...

庆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庆阳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互助社徽县***的新引擎)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