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新闻 正宁新闻 华池新闻 合水新闻 宁县新闻 庆城新闻 镇原新闻 环县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庆阳市 > 华池新闻 > 正文

绚丽甘肃:庆阳老区 抗战红歌背后的故事

来源:甘肃日报 2015-09-01 07:51   https://www.yybnet.net/

绚丽甘肃:庆阳老区 抗战红歌背后的故事

770团战士们开垦荒地的情形。

本报特约撰稿人 马启昕

庆阳的历史如脚下的黄土地一样深厚,庆阳的民歌如高原夜空的繁星一样灿烂。《诗经》名篇《豳风·七月》《大雅·公刘》就是这里的先民们的歌谣。在抗日战争时期,庆阳作为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八路军抗战的大后方,抗战文艺蓬勃发展。从陕甘宁边区唱到全国、至今仍然传唱不衰的《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绣金匾》《军民大生产》三首革命歌曲,就诞生于抗战时期的庆阳。

《咱们的领袖毛泽东》

从1941年开始,庆阳的许多地方与著名的南泥湾一样,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在大生产运动中,涌现出了许多劳动英雄,包括文艺英雄。1943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延安召开劳动英雄表彰大会,12月19日,毛泽东接见17位劳动英雄,孙万福就在其中。当时的《解放日报》记载了这样一个动人的情景:在表彰大会上,一位老英雄走近毛泽东,激动地说:“大翻身哪!有了吃有了穿,账也还了,地也赎了,牛也有了,这都是你给的,没有你,我们这些穷汉子爬在地下,一辈子也站不起来!”这位劳动英雄就是来自陇东曲子县(今庆阳市环县)的农民孙万福,他在会议期间创作了著名的革命歌曲《咱们的领袖毛泽东》。

孙万福1883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一直务农为生,他虽然不识字,但聪慧过人,擅长吟诗编歌,有出口成章的本领。每逢新春佳节,乡间扭秧歌、耍社火,他都能编出许多顺口溜、快板、唱词。1936年,工农红军西征时解放了他的家乡,这个翻身以后的农民,家庭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激发了他的劳动热情和创作热情,创作了大量歌颂边区、歌颂领袖、宣传抗日的新歌,因此当选为劳动英雄。1943年,年已花甲的孙万福,光荣地出席了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大会,受到毛泽东、朱德、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心情无比激动的孙万福,唱出了这首《咱们的领袖毛泽东》:

高楼万丈平地起,盘龙卧虎高山顶,

边区的太阳红又红,咱领袖毛泽东。

天上三光日月星,地上五谷万物生,

来了咱们的领袖毛主席,挖断了穷根翻了身。

为咱们能过上好光景,发动了生产大运动,

人人努力来生产,丰衣足食吃饱饭。

边区人民要一心,枯树开花耀眼红,

千年枯树盘了根,开花结籽靠山稳。

这首歌,引起了人们极大的重视。贺敬之对歌词进行了精心修改和艺术润色,帮助孙万福完成了全部创作,并很快在陕甘宁边区传唱开来,唱向解放区,唱向全中国。

后来,孙万福还创作、发表了许多的诗歌,周扬专门在《解放日报》撰文,对这位优秀的农民诗人和他的作品进行详细介绍,给予了高度评价。

1944年7月13日,孙万福在为变工队买油返回的途中,遭遇暴雨,涉水过河时被凶猛的洪水夺去了生命,时年61岁。他不幸去世以后,《解放日报》发了《讣告》,延安鲁艺剧团和陇东分区文化艺术团体,纷纷开会和撰文悼念。孙万福虽然连一张照片也没有留下,但他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咱们的领袖毛泽东》,他的孙辈继续幸福地生活在家乡的热土上。

《绣金匾》

与孙万福一样,《绣金匾》的原作者也是一个不识字的木匠,他叫汪庭有,庆阳市正宁县人。

汪庭有祖籍陕西商南县,两岁时因家乡受灾,举家逃荒,父亲肩上挑着两只箩筐,一只装着全部家当,一只装着汪庭有。他们由南向北一路乞讨,流落到了陕西富县。后来父母相继去世,汪庭有一边给人打短工,一边流浪。1936年流落到正宁县,在这里落户,学做木活。他虽然没有念过一天书,但心灵手巧,在长期的流浪生活中,接触到许多民间艺人,深受民间文化的熏陶,喜欢民歌和秧歌,当地流行的《绣荷包》《五更道情》《五哥放羊》等民歌他都会唱。1943年,八路军来到正宁,他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再受冻挨饿,不再遭受欺凌,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他萌生了编一首歌颂毛主席、八路军的歌的想法。他采用陇东《绣荷包》的传统曲调,开始填写新词创作。由于不识字,他边编边唱,编一段,唱一段,记熟了,再编唱第二段,但常常还是编好下一段忘了上一段,后来他每编好一段,马上教村里的孩子唱会,再编下一段,如果上一段忘了唱不出来,就找村里的孩子唱,这样翻来覆去,日日夜夜,经过一年多的时间,编好了长达十段的歌词。

正月里闹元宵,金匾绣开了, 金匾绣咱毛主席,领导的主意高; 一绣毛主席,人民的好福气, 你一心爱我们,我们拥护你。

二月里刮春风,金匾绣得红, 金匾上绣的是,边区陕甘宁; 二绣陕甘宁,世事多太平, 军和民大团结,大家一条心。

三月里是清明,金匾绣三层, 金匾上绣的是,模范八路军, 三绣八路军,抗战下决心, 对民众多恩情,爱国爱人民。

四月立夏天,金匾绣得宽, 金匾上绣的是,八路军大生产; 四绣军生产,比民忙大半, 夜晚间守警戒,白天务种田。

五月五端阳,金匾绣得亮, 金匾上绣的是,边区老百姓; 五绣老百姓,抗战最热情, 组织起自卫军,打倒小日本。

六月里热气腾,金匾绣花云, 金匾上绣的是,民众的劳动; 六绣民劳动,有利有名声, 行行出状元,二流子成英雄。

七月里七月半,金匾绣金线, 金匾上绣的是,妇女闹生产; 七绣女生产,织布又纺线, 加入识字组,要当女状元。

八月里八月半,金匾绣得圆, 金匾上绣的是,边区合家欢; 八绣好家常,卫生身体强, 全家人都和气,民主好商量。

九月里九重阳,金匾绣得长, 金匾上绣的是,移民上天堂; 九绣难民来,政府好优待, 老户们帮助他,吃用有办法。

冬里天气寒,金匾十绣全, 金匾上绣的是,政府恩情宽; 政府恩情宽,冬学处处办, 有吃有穿有文化,快活过新年。

汪庭有新编的《绣荷包》很快在解放区流传开来,诗人艾青听到以后非常赞赏,但他提出《绣荷包》多表达的是男女爱情,给人民领袖、政府、部队应当绣大金匾,这样,《绣荷包》就改成了《绣金匾》。1944年,汪庭有光荣的出席了陕甘宁边区文教英雄大会,荣获甲等艺术英雄称号。

汪庭有的《绣金匾》在传唱中,不断得到人民群众和专业文艺工作者的再创作、再锤炼。先是增加了歌颂朱德总司令的内容,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为了紧密配合粉碎国民党内战阴谋的斗争,原作中歌颂八路军的歌词随之做了改动,并把原作中的“十绣”改为“三绣”。1976年,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相继逝世,人民艺术家郭兰英怀着悲痛的心情,对《绣金匾》又进行了再改编,将歌唱八路军的歌词改为“三绣周总理,人民的好总理,鞠躬尽瘁为人民,我们热爱你”,把一首感情炽热、浓烈的颂歌,变成了饱含深情、催人泪下的挽歌。

《军民大生产》

解放区呀么嗬咳大生产呀么嗬咳

军队和人民 西里里里 嚓啦啦啦 

嗦啰啰啰太  齐动员呀么嗬咳……

这激昂的曲调,动人的旋律,“西里里里 嚓啦啦啦 嗦啰啰啰太”这样独特的歌词,就是人们所熟悉的红色经典歌曲《军民大生产》。人们所不熟悉的是它的来源竟是流传于庆阳市华池县的民间小调《推炒面》。 

窑洞是庆阳独特的民居形式,石磨子也都安放在窑洞里,叫磨窑。农妇们在磨窑里一边吆喝着毛驴推炒面,一边伴着“踢踏、踢踏”的驴踢声和“咣当、咣当”的箩儿声,嘴里哼唱着歌儿《推炒面》。炒面是用黄豆、玉米、糜子等粮食炒熟磨成的面粉,用水拌成团吃,类似于今天的方便食品,适合于远行人出门携带,吃着也耐实。推炒面,就是把炒熟的粮食磨成面,毛驴蒙着眼拉着石磨转圈,推磨的人一边给石磨面上添粮食,拨磨眼,一边用箩箩面。磨面是一项漫长而乏味的工作,而推炒面往往是为远行的人准备干粮,所以就有了特别的情味。磨面的人一边吆喝着牲口,一边唱着自己的心思,这就有了民歌《推炒面》。《推炒面》不同于其他陇东民歌的独特之处在于一连串的 “西里里里 嚓啦啦啦 嗦啰啰啰太”。其实,这都是推炒面发出的象声词。

民歌的歌词和曲不是固定搭配,可以即兴编词。1944年,抗大七分校及770团的战士们进驻庆阳市华池县东华池镇,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推炒面》又变成了“打夯号子”。

1944年初春,歌曲《松花江上》的作者、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秘书长、音乐家张寒晖和陕甘宁边区文协主席、著名诗人柯仲平一道,穿越人迹罕至的子午岭林区,来到陕甘宁边区大生产和文化、卫生模范村——庆阳华池县城壕村,深入生活,开展工作。张寒晖在这里经常听农妇们在磨窑里哼唱《推炒面》,那一唱众和的“呼儿嗨”“西哩哩哩嚓啦啦啦嗦啰啰啰呔”,强烈地震撼了他的心灵,也使他产生了创作的冲动,他结合已经颇为流行的打夯号子进行反复改编、提炼,新编了十段歌词,定名为《边区十唱》:

(领)四二年 呀么,(合)呼儿嗨,

(领)大生产呀么,(合)呼儿嗨,

(领)边区的男男女女,

(合)西里里里嚓啦啦啦嗦罗罗罗呔,齐动员那么嗬嗨!

(领)变工队呀么, (合)呼儿嗨,

(领)唐将班子呀么,(合)呼儿嗨,

(领)劳动那组织, (合)西里里里嚓啦啦啦嗦罗罗罗呔,普遍来那么嗬嗨!

(领)劳动英雄么,(合)呼儿嗨,

(领)起模范呀么,(合)呼儿嗨,

(领)组织起乡亲们,(合)西里里里嚓啦啦啦嗦罗罗罗呔,爬满了山那么嗬嗨!

(领)开梢林那么, (合)呼儿嗨,

(领)开荒地呀么,(合)呼儿嗨,

(领)念书的娃娃们,

(合)西里里里嚓啦啦啦嗦罗罗罗呔,也上了山那么嗬嗨!

(女)妇女们呀么, (合)呼儿嗨,

(女)更不同呀么,(合)呼儿嗨,

(女)手摇着纺车,(合)吱咛咛咛吱咛咛咛嗡嗡嗡嗡吱,纺线线那么嗬嗨!

(领)六月里天那么,(合)呼儿嗨,

(领)热难当呀么,(合)呼儿嗨,

(领)头戴着草帽,(合)西里里里嚓啦啦啦嗦罗罗罗呔,汗往下淌那么嗬嗨!

(领)枣红的脸那么,(合)呼儿嗨,

(领)胳膊子粗呀么,(合)呼儿嗨,

(领)手拿着锄头,(合)西里里里嚓啦啦啦嗦罗罗罗呔,把草锄那么嗬嗨!

(男)三八式那么,(合)呼儿嗨,

(男)掷弹筒呀么,(合)呼儿嗨,

(男)腰别着手榴弹,(合)疙里疙瘩不拉拉拉齐查查查咳,出了发那么嗬嗨!

(男)手榴弹那么,(合)呼儿嗨,

(男)脑袋大呀么,(合)呼儿嗨,

(男)抽线那一撇,

(合)不列列列 不列列列 不列列列 咚,开了花那么嗬嗨!

(齐)又能武那么,(合)呼儿嗨,

(男)又能文呀么,(合)呼儿嗨,

(男)人问我什么队伍,

(喊)一、二、三、四!

(唱)八路军那么嗬嗨

张寒晖不愧是人民艺术家,他按照《推炒面》的格式曲调,巧妙得融入了生产劳动、军事训练、武装出发的场景和声响。“疙里疙瘩不拉拉拉 齐查查查 咳”、“不列列列 不列列列 不列列列 咚”都是地道的庆阳土话,“不列列列列”是手榴弹掷出去以后,在空中和地上不断转动,转着转着“咚”一声爆炸了。恰如其分,生动传神。

雄壮的歌声很快传遍了陕甘宁边区和各个解放区,成为激励广大军民自力更生、保家卫国的战歌。全国解放以后,经过专业文艺工作者进一步提炼修改,歌词精简到五段,并定名为《军民大生产》,传唱至今。

如今,在张寒晖的家乡河北省定州市,在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文化广场上,他的雕像的基座上,刻着两首歌,一首是《松花江上》,一首是标明陇东民歌的《军民大生产》。

(本栏图片由王文元提供)

新闻推荐

华池互助协会显身手 产业发展资金有保障

华池互助协会显身手产业发展资金有保障本报华池讯(记者先朝阳通讯员康小川)“多亏了县里的新政策。”华池县乔川乡农民徐生贵说,以前自己一直想养羊,可是既没本钱,也贷不到款。去年,村里有了互助资金协...

华池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华池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绚丽甘肃:庆阳老区 抗战红歌背后的故事)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