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红
2019年10月下旬,陇原读书会策划组织了为期两天的“游读家乡,行阅庆阳”读书活动,集文化旅游、田野调查、赏秋行吟、读书沙龙为一体,读友们在斑斓秋色中探寻家乡土地上神秘的文化符号、品读范仲淹诗文、回望范仲淹与庆阳的那些事儿。同时,读书会邀请庆阳文史专家、文物专家随行,现场演示拓片,以文物佐证丝路……在专家们实地见实物的讲述中,读友们真正打开了“懂得家乡”的那扇门——看到了最美的庆阳,学会了正确打开地方历史的方法。
第一天,我们上午在合水县连家砭烟景川,听山民老查讲故经,讲当地的传说,听随车文史专家、陇东学院马啸教授介绍此处的仰韶文化遗迹。我们在合水平顶川参观莲花寺、保全寺,沿路介绍石窨子、佛窟等遗迹。下午我们赴陕甘边界观平戎寨,在关帝庙遗迹听文史专家讲史,看文物爱好者拓片,在子午岭参天古木的环抱中进行第一场读书沙龙,朗读班彪《北征赋》,并由陇东学院文学院教授齐社祥老师现场解读。
第二天,我们赴华池县大顺城遗址,在登临、参观大顺城的过程中听专家说史,而后在大顺城头席地而坐进行读书沙龙,品读范仲淹诗文、回望范仲淹与庆阳的那些事儿。
这次活动结束后,最让我感慨的是,很多写作水平一般的读友,被激发出满满的写作热情,一篇又一篇颇有文化涵量的文化游记散文诞生了。他们对脚下这片土地的热爱被激发出来了。
我在想,同样是户外行游,同样是读书沙龙,为什么这次活动的收效远超往次?
第一,他们惊奇了!这些年,多少庆阳人在往出走,在别人的家乡追寻地理意义上的诗意与远方,可追寻的结果是什么?不过是在别人的故土上充当了一个走马观花的匆匆过客,而自己的家乡呢?又熟悉又陌生,又亲近又遥远,家乡被变成真正的远方。因此,当我们一路引领大家去解读那些文化遗迹时,他们一路惊呼与感叹!
第二,他们懂得了!我们的行读活动邀请了庆阳文史专家、本土文物专家、古汉语文学教授担任全程导游解说。在每一处遗迹,他们都给大家指着实物讲透了,讲清了。而不是导游版蜻蜓点水甚至漏洞百出的解说。
第三,他们驻足了!确切地说,他们有停下来感受、感觉、打开心灵触角的时间。两个沙龙,一次在平定川深处古木环绕的关帝庙遗址前,不远处是平戎寨遗址,沿途的山头上有军士们的坟墓与烽火台残迹……在这样的情境中去感受理解《北征赋》,相得益彰。同样,第二场在大顺城头,先随文史专家的讲解绕城一圈,眺望地理形貌,感受范公风采,而后席地而坐,读范公文,说范公事,叹范公精神……这样的情境,是不是更能走近范仲淹?
第四,他们储备了!行读活动前一个月,我们就把报名读友分成六个小组,各组搜集自己能找到的两天行程中涉及到的文史资料,并熟悉背诵相关诗文,做了大量前期预备工作。
基于以上四点,我们试想,既然一群普通的读友都能被激发出不普通的写作热情,而况我们本土的作家呢?
我以为,作家采风如何采?作家怎样“采”出有质量的“风”?是症结所在。
回望从前参与过的采风活动,真的像一阵风一样,大多不过是去应了个景而已。对作家本人来说,有没有产生惊奇与激动?有没有弄懂那个地方的某个点的文化?有没有静静地站在那里打开全身的感官去感受?有没有通过大量的阅读去贴近那片土地?
我想,要写出庆阳的文化大散文,得用文化映照史料,以精神穿越写作,以“库存”支撑底蕴。要组织有质量的采风活动,让作家们能暂时撇开一身繁务,停下来、静下来、沉下来,而后,才能呈现文化意义上的庆阳!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杜斌伟)4月16日,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卢小亨赴合水县调研检查项目建设工作。他强调,要始终把项目建设摆在突出位置,...
合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水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