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思 何强
一只顶针,一把梳子,一个面刀,小小的面团经过合水县老城镇青年赵世川的手,就会变成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面塑。赵世川从小就跟着奶奶、妈妈捏面人、做花馍。长大后,他的面塑手艺逐渐成熟,作品不断走出庆阳,走向国外,用传统面塑向人们传递民俗之美。
“小时候村里谁家有红白喜事,我奶奶和妈妈就会去帮着做花馍馍、做贡食,我经常在她们做这些东西时,跟在她们身边拿一块面捏着玩。”赵世川回忆说,在面塑设计、制作上,奶奶和母亲是他的启蒙老师。
高中毕业后的赵世川选择外出务工,从事烹饪工作的他,在工作中总结了许多雕塑与烹饪技巧。“学了烹饪手艺,做面塑更顺手,但表现力和艺术气息还是很欠缺。”赵世川说。2007年,他独自来到北京,跟随工艺美术大师白学彬学习面塑技艺,在掌握一定雕塑、烹饪手艺的基础上,将面塑传统手法与工艺手法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的面塑风格,改变了合水面塑保存难、开裂的难题。“上色点彩对细节要求非常高,细节把握好了,做成的面塑表面光亮,不易干裂,否则就很难看。成形后的面塑大多为圆雕造型,扁平状,这样的面塑既宜于平放和吊挂,又宜于晾干。另外,色彩除了大面积的品红、黄、绿以外,还用少量的白粉、钴蓝作点缀,最后用墨线细致勾勒,整体感觉活泼跳跃,绚丽多彩。”赵世川对面塑制作颇有心得。
2009年,赵世川的面塑作品《天姿》被北京民族文化宫收藏,并被北京民族文化宫录用担任民族宫宴会面塑展台设计者。2012年,回到家乡的赵世川全身心投入面塑创作,创作出许多栩栩如生的作品,《千手观音》《敦煌飞天》《欢天喜地》等作品被西峰区文化馆收藏。2015年,他的作品《荷塘月色》《秋收》《太公钓鱼》被合水县文化馆收藏。2016年,赵世川代表甘肃省非遗面塑赴埃及参加中埃文化年展演,创作的作品受到埃及民众和当地华人喜欢。2018年,赵世川代表合水面塑艺人赴蒙古国乌兰巴托参加甘肃文化旅游周活动,他的作品《京剧人物》《南极仙翁》受到蒙古国群众喜欢。
中国面塑历史悠长,以其生动、活泼的形象深受人们喜爱。赵世川告诉记者,合水面塑深刻地反映了合水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充满了鲜活的野性生命风采。一直以来,面塑作为一种非遗文化,不断完善、不断发展,既具观赏价值又具审美价值。从事面塑创作,让他深刻领会了这门艺术的独特美感与存在价值。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何文玉)今年以来年,合水县纪委监委围绕脱贫攻坚、扫黑除恶、棚户区改造等重点工作任务,不断夯实责任,持续保持高...
合水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合水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