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文化人]
宗绪昌王晓伟
“作为平度人,感情在这里,根在这里,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很惦念。”李征(笔名:墨龙)从不掩饰自己的“农民”身份,也绝不忌讳贫困的出身。1963年,李征在平度市一个贫苦的农村家中呱呱坠地。从他记事起,母亲就一直躺在病床上,靠药物维系生命。在他9岁时,母亲因病离世,使李征幼小的心灵受到莫大的打击。那时,没有人能想到,40多年后,他会成为中国书画界炙手可热的人物。
也许因为沾染了一方水土的灵性,也许是与生俱来的天赋异禀,李征在蹒跚学步时就开始对书画产生了兴趣。大人们后来回忆说,“这个娃那会儿路都走不好呢,却能拿着支笔乱描乱画了。”但是因为家里不富裕,李征的梦想只能是一种奢望。为了有钱买纸笔,他只好在工地靠体力挣工分;为了省纸,他借鉴古人习字用“土坯”作纸、“水泥”为墨的办法,开始了自己的书画生涯。
1981年秋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李征的命运。当年,山东省在全省范围内招考书画学生,考生录取后将进行正规学习。然后,这样的机会对于一个从没接受过正规学习的农村孩子来说可谓可望不可及。
可是李征不肯放弃,仍旧报名参加了考试,但却落榜了。公布录取名单那天,李征从村里借了一辆自行车,冒着瓢泼大雨骑到了县城的招考办。主考老师听完李征诉说后,遗憾地表示“不是科班出身就不能招录。”李征拉着老师的手,哽咽着说出了自己的境况,并希望能给他一次机会。老师被李征的诚心打动了,破格录取他为书画班学生。
李征从17岁开始正规学习书画,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博得了“书画大家”的赞誉。然而,他的书画之路却远远比常人想象的艰难的多。
李征在书画院学到了很多书画技巧,但贫穷的生存状态却未能改变。毕业后,为了维持生计,他来到建筑工地上当了泥瓦匠。晚上,李征在不足6平米的工棚里辗转反侧,彻夜难眠。但学画的想法始终没有放弃。白天搬砖出苦力,晚上熬油练绘画。几个月后的一天,由于晚上休息不足,白天劳动强度过大,李征从几米高的脚手架上掉了下来,幸好摔在了一堆沙土上。一周伤愈后,李征结算工资离开了工地,开始了他的第一次书画生涯。
李征一边在城里打工,一边用赚取的钱悉心学画。一次,平度市影剧院招工,他被召为海报绘画员。在当时那个年代,影剧院的演出很多,所有海报都由李征完成。每年上千张的宣传海报锻炼了李征的绘画技巧。在影剧院工作的10年间,李征完成的宣传海报有上万张。
李征在影剧院创作的海报得到了书画圈人士的称赞,也让他看到了希望。就这样,他在剧院边绘画边拜师学艺,还不断在中央美院、中国书画院自费进修。后经名家王琦、杜滋龄、霍正民、官布、于志学、胡宝利等老师指点,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念,成为一名书画大家。
2005年8月,李征受聘为中国书画家协会常务理事,当年被国家精选赴日本书画艺术交流,作品荣获日本国最高奖项“特别奖”。几年间,李征应邀参加过新加坡、美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书画展,并在多个书画大展中屡获殊荣。现任中国书画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创作中心副主任(河北)、中国美协会员、河北名家书画院副院长、中国民族画院副院长、时代书画报副社长、艺委会副主任、内蒙大学满洲里学院客座教授、内蒙古时代书画院副院长、中国文化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客座研究员、常务副秘书长、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导师、国家一级美术师、国礼艺术家。
“艺术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艺术。每次看李征美术作品的时候,都有一种清新感,这是他长期去基层生活的结果。”中国美协常务理事、著名画家官布说。李征多年潜心于山水画创作,他的作品体现为得于造化,归于心灵的特点。特别是在诗、书、画、印的综合修养,为他的作品注入丰厚的文化底蕴。“平度文化的发展方向和目标非常准确,我很有信心。在今后的艺术追求中将多创作平度题材的作品,将平度的美展示出来。”李征说。
新闻推荐
崔永利在上实习课。面点大师李妮在上课。刘铁君讲起课来绘声绘色。文/图半岛全媒体记者王华锋通讯员李江“了解了很多学校,我终于铁下心来,让孩子来这儿读书。这里的专业老师有很多高手,就...
平度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平度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