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 即墨新闻 胶州新闻 平度新闻 莱西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青岛市 > 平度新闻 > 正文

“泥塑荆”和季宝奎说书

来源:青岛早报 2018-01-01 05:53   https://www.yybnet.net/
[摘要]丘西两件宝:

在平度市蓼兰镇有一村庄,明朝初期有雍、姚二姓在此居住,因村东头有一小山丘,故名唤丘西村。丘西村位于平度市蓼兰镇镇驻地南部4公里。东邻仁里家村,北邻蒲家村,西南分别与荆庄、辛庄相望,总面积4平方公里,耕地4600亩,全村共462户1432人。

【未来】

老村要延续艺术传承

在解放前的40年里,尽管季宝奎技艺高超,先后到过河北、河南两省和胶东一带十几个市、县演出,但也仅仅是换口饭吃而已。到头来,除了说书用的呱打板、大咣咣等器具之外,他还是两手空空,一无所有,创造的艺术财富更不可能得到应有的承认和重视。

建国以后,季宝奎作为民间艺人代表,多次被请到乡、区、县参加有关会议,政府还组织20多人跟季宝奎学艺,继承他的说书艺术。政治上的合理待遇,使季宝奎焕发了艺术青春。他根据别人念的材料,编演生动活泼的曲艺段子宣传 《婚姻法》、抗美援朝、互助合作和党的方针政策,积极配合党的各项中心工作,受到了有关方面的赞扬。当时平东县一位文化科长曾这样夸他:“别人宣传婚姻法,下边说话的不住声,只要一换上季宝奎,立刻就没有了动静。 ”

季宝奎直到晚年没停止过说书。 1959年,季宝奎身体渐衰,当时的生产队给予五保户待遇。 1960年7月,村里召开社员大会,季宝奎坚持登场演出“黑松林”,只唱一会儿便无法坚持,归家后,经医治无效去世,享年82岁。

在数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丘西村的泥塑艺术几经浮沉,历久弥坚。目前,蓼兰镇丘西村已开始筹备泥塑文化保护的工作,重新找回泥塑艺人,将丘西村泥塑文化的历史以及名人传奇故事通过多种形式呈现,让游客来到丘西村不仅有泥塑可看,还有文化可体验。交通:从市区到平度蓼兰镇,然后从蓼兰镇驻地沿394省道南转,经蓼兰路即可到丘西村。

看点1

黄土逢妙手 丹心铸泥魂

在丘西村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荠荠菜、葇根草、做哨的泥不用找。因为当地土质细腻,极富粘性,非常适合做泥塑,所以,丘西村自古就有做泥塑的传统。相传,康熙年间,有一名乞讨老人沦落至此,因年老体衰,再无力乞讨,就留在了丘西村,村里的老少爷们看他可怜,就轮流着周济他。老人为答谢村民的恩情,在临终之前,传授给了村民一门做泥哨的手艺。就这样,这门手艺一辈一辈传了下来,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丘西村的泥塑技艺也在传承中走向臻熟,全村上下200多户农家生产泥塑,每到冬春两季的大集上,各个摊位摆满了形态各异的泥塑,吸引着方圆数十里的商贩争相抢购,好不热闹!可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这门传承百年的技艺也遭遇萧条时期,越来越多的泥塑艺人因生活所迫另谋生路,但幸运的是,还有极少数人守候着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手艺。荆宝海就是其中之一。

荆宝海的爷爷擅长捏泥狮子蜡台。每到春节前,爷爷带着捏好的狮子蜡台摆上集市去卖。 1964年出生的荆宝海1岁时因患小儿麻痹症导致双腿萎缩,失去了正常行走的能力,为了能养活自己,荆宝海8岁就跟随爷爷学习泥塑手艺。可能真的是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荆宝海的泥塑天赋极高,仅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他做的泥哨就可以拿到集市上换地瓜干了。短短几年时间,他做的泥塑就有了魂,古旧的土房和土墙、拉石磨的驴子、穿斜襟棉袄的农村老太,这些古拙的、憨厚的山村景象呼喊着、奔涌着,扑面而来。观者不自禁地沉浸在返璞归真的愉悦与陶醉中。

由于身体的原因,荆宝海做泥塑的过程是极其痛苦且漫长的。例如选好泥,去除杂质之后,荆宝海要用木棍连续不断地捶打泥巴六到七个小时,重复机械的上下动作使得荆宝海的双臂酸痛不堪,双手也磨出了豆大的血泡。捶打结束之后,还要再把泥巴闷一天一夜,最终可以用做泥塑的泥培才能成型。荆宝海就这样每天往返于于火炉、操作台和摆满泥塑作品的展示柜之间。在他手中,我们脚下普通而沉默的泥土突然有了言语,有了动作,有了和观者眼神的沟通和心灵的意会,也就从此有了生命。它们充满着乡土风情,土气中透露着亲近,粗犷中蕴涵着质朴,给人以深深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震撼力。

2008年,荆宝海的泥塑作品获得青岛市民间艺术作品精品展铜奖,也是平度泥塑制作者中第一个获此奖项的民间艺人。在平度,“泥塑荆”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如今已经有四五个徒弟跟随荆宝海学艺。

看点2

讲论只凭三寸舌 秤评天下浅和深

说书是个人表演,全凭一张嘴巴,所以雅称“评话”,俗名“说评书”。说书人看似民间艺人,却也是深受儒家学说濡染的读书人,他们知识渊博,“辨性情,考方俗,形容万类”,熟悉世情百态、庶民的悲欢,能在方寸之间指点江山,感慨兴亡、评说功过。在丘西村就有这样一个名震四方的说书人——季宝奎。

在平度有一句歇后语流传甚广,在胶东地区也有广泛的影响:“季宝奎说书——交代得明白”,说的便是蓼兰镇丘西村的季宝奎。因为他说书先把要说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作出简要介绍,以引起听众注意,最后于结尾时再加以归纳总结,使听众进一步增强理解,加深印象,从而收到理想效果,受到群众普遍好评和社会广泛赞誉。

季宝奎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村家庭,自幼学习京剧花脸,在一次演出中,季宝奎饰演一个盲人,却睁开了双眼,被观众喝了倒彩。因为受不了班头的责打,就改行学了 “砸牛骨头”。走街串巷沿街乞讨。由于季宝奎嗓音洪亮,说唱灵巧,25岁时正式拜仁李家村说书艺人张召礼为师,开始了说书生涯。

相传有一户财主请季宝奎说书,由于其思维敏捷、善于应变,连着说了一个月,眼看着书就要说完了,季宝奎却一点也不慌张。一日,季宝奎在厕所的房檐下看见一株豌豆藤绕着一捆秸秆盘旋而上,稍加思索,竟编了一出《窦小姐纠缠胡相公》的书目,又说了一个月,传为一方美谈。

师陀曾经在散文中用“可怜”形容说书人,明明是文盲,却为了儒雅穿上长衫,为了保障基本的生活在时代的夹缝中求生存。这与季宝奎的生平极其相似,季宝奎是文盲,不识字的他克服了学艺中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全凭死记硬背,老师教一句学一句,所授大小200多篇书目,均背得滚瓜烂熟。说唱时,书词流畅,抑扬顿挫、表情逼真,听得明白,看得精彩,颇得听众欢迎。在老百姓眼里季宝奎“了不起”,可在社会上仍被视为“下九流”。季宝奎在给山东督军张宗昌、杂牌军司令刘振年说书时,只准站在一块土堲上,竟无立足之地;一次给平度县伪县长张金铭说书,张听着不顺耳,便破口大骂,竟砸了季宝奎的咣咣(平度称大钹为“咣咣”),轰出大门。

本版撰稿摄影 记者 陈勇 通讯员 荆新远 于彦冲

新闻推荐

平度盖出山东省首枚行政审批章

24个行政审批印章变成一个印章,平度市民办理185项行政审批业务只跑一次腿就能完成。昨日,平度市行政审批局正式运行,并颁发首张盖有省内第一家行政审批局审批专用章的许可证照。现场公司设立登记半...

平度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平度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泥塑荆”和季宝奎说书)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