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唱起红歌挺进大别山。 ”19日上午8时许,由老年生活报与青岛早报联合推出的“挺进大别山”红色之旅正式出发,600余名市民带着无限憧憬与满心欢喜,踏上了为期5天的大别山之旅。
金秋的大别山山花烂漫、层林尽染,是一年中最美的时节。接下来,团友们将在素有“天然氧吧”之称的大别山,领略大别山的金秋美景,同时,在 “红军的摇篮 将军的故乡”,追忆红军精神,感受红色文化。
锣鼓声中踏上征程
19日早上6时30分,记者来到青岛火车北站,600余名团友分为 12个团整装待发。现场团友头戴灰色八角帽,身穿红色 T恤衫,个个精气神十足。团友们以中老年人居多,最大的老人已年过八旬,也有三四岁的孩子。
“一想到今天早上要出发,凌晨3点半醒了,5点我们就出门了,到这儿还不到6点。 ”平度市民刘先生告诉记者,他们一行六人都是老同学,退休后经常在一起游山玩水。在建党9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他们能够参加“挺进大别山”红色之旅,看一看“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他们觉得非常有意义。
“我们是专业的合唱团,团友自身都是军人出身,或父辈是军人。大家都对大别山革命老区满怀敬仰之情。当得知报社组织'挺进大别山'红色之旅的活动后,共有38名团友积极报名。 ”老战友艺术团孙丽华团长告诉记者,他们一大早就赶到了集合地。
早上7时许,在铿锵的锣鼓声中,团友们情绪高昂地进入候车大厅,并有秩序登车。专列上标有 “青岛-六安”字样,这是青岛开通的首列直达大别山的卧铺专列。
“红歌”响彻每节车厢
“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啊竖起来,张灯又结彩呀,张灯又结彩呀,光辉灿烂闪出新世界。 ”这首《八月桂花遍地开》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兴起并在中国大地广为流传的革命歌曲,传唱至今影响了几代人。而这首脍炙人口的革命歌曲的诞生地正是在大别山。为了追忆那段峥嵘岁月,向烈士们致敬,主办方特别在列车上设置了拉歌环节,一路上红歌响彻专列的每节车厢。
在第4节车厢内,汉青合唱团是这节车厢的主力军,32名汉青合唱团的成员一个个卯足了劲儿,《八月桂花遍地开》、《映山红》、《红星照我去战斗》、《北京有个金太阳》……一首首耳熟能详的红歌感染了车厢里的每一位团友。不少人附和着他们的曲调节拍,一起加入合唱的队伍。
“唱得很爽,特别激动,很受感染。 ”车厢内张淑红女士告诉记者,她第一次乘坐红色专列,现在还没到大别山,就已经感受到了红色文化的魅力,现在一唱起这些红歌就特别兴奋。
“汉青合唱团成立已有10年,大大小小的演出有数十场,我们曾受邀去新加坡、日本、韩国、斯里兰卡演出,但是在专列上唱红歌还是第一次,团员们热情都很高。 ”汉青合唱团团长侯永智告诉记者,这次参加红色之旅,他们还特地制作了一面红军制式的团旗。下车后他们全体团员还会换上演出时的红军装,真正融入到当地的红色氛围中去。穿着红军装,在《八月桂花遍地开》歌曲的创作地,唱起这首脍炙人口的革命歌曲,将会是他们终生难忘的经历。
十多年没见老友喜重逢
拉歌之余,团友们也有各自的消遣方式。 “朋友们在一起,不管干什么都有的说,有的乐。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 ”团友丁闻伟说,和他同行的一共有六人,都是老同学,有的同学之间甚至十多年没有见面,大家共叙往事,忘却了时间。 “更巧的是,我在站台上,竟然还见到了二十多年未见的老战友,他和我居然还分在了一节车厢。 ”丁闻伟感觉太不可思议。
在家住青岛市瑞昌路的蓝云英看来,乘坐专列出游,路途上的时间比较充足,行程舒缓,老年人在列车上能够充分休息,养足精神,这是她选择专列游的重要因素。
据悉,第二天,“红色之旅”将抵达大别山,游览山峦秀丽的大别山石窟、怪石嶙峋的大别山风情谷景区,之后参观红军村,在革命烈士纪念塔下进行红色宣誓,感受革命老区红色情怀。 本报记者
新闻推荐
山东:两千年不改名的古县有15个,山东:两千年不改名的古县有15个
1、即墨:2200多年“即墨”因故城(位于平度市古砚镇大朱毛村一带)地临墨水河而得名,其名称最早出现在《战国策》、《国语》、《史记》等历史典籍中。春秋战国时期就是齐国通商名衢,秦代置县,汉初成为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