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 即墨新闻 胶州新闻 平度新闻 莱西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青岛市 > 平度新闻 > 正文

夏代时期滨州历史上出现首次文化衰退

来源:滨州日报 2016-09-06 00:00   https://www.yybnet.net/

左图:博兴县店子镇北营村出土的陶尊形器上图:博兴县店子镇辛张村出土的半月形双孔石刀张卡

大禹治水是一项跨地域、跨邦国的规模浩大的工程,需要统一组织调配,从而大大强化了大禹的权力和威望。夷夏联盟治水成功后,禹的个人威信不断提高。舜年老时,按照古老的禅让制度,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禅让给了禹。禹死后,禹的儿子启建立了夏朝,开始了“家天下”的统治历程。夏王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也是第一个统一的王朝,其纪年一般认为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夏王朝是由史前中原部落大联盟发展而来,广义的夏文化已突破原始部落集团文化的限制,融合了各大区域文化的诸多因素,从而一步步上升为早期华夏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滨州境内发现的岳石文化遗址有24处

《史记》记载的中国最古老的王朝是夏王朝。然而,夏王朝是否存在,近代以来一直争论不休,疑古学派鼻祖顾颉刚更是考证认为大禹是条虫。顾颉刚除引《说文》“禹,虫也”的解释之外,还认为禹或是九鼎上铸的一种动物。夏代的有无且不说,考古学上则多是以考古学文化来说事,一般说夏文化,指的便是位于河南的二里头文化,而在海岱地区,与夏文化基本同期的考古学文化称之为“岳石文化”。岳石文化因平度市东岳石遗址而得名,根据碳-14测定,其绝对年代在公元前2000年-前1500年之间,已进入夏朝的纪年范围,同时也不排除自龙山文化末期便已进入夏代纪年的情况。岳石文化由龙山文化发展而来,主要分布在山东、苏北、豫东、皖北一带。岳石文化是夏代时期东夷人的土著文化,虽然当时夷夏之间在斗争和合作之间逐渐融合,但东夷人的土著文化依然保留着自己的主流地位。也就是说,岳石文化是夏朝统治范围之内的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并且一直延续到商代早期。

滨州境内岳石文化遗址的分布规律与龙山文化遗址有较大的一致性。黄河以南的邹平、博兴两县发现较多,尤以博兴县分布最为密集,黄河以北地区分布相对较少。据不完全统计,滨州境内发现的岳石文化遗址有24处,其中邹平境内岳石文化遗址有6处;博兴境内有15处;滨城境内有1处,即侯家遗址;阳信境内有1处,为三崔遗址。惠民境内的岳石文化遗址也只有大郭遗址1处,考古人员曾在这里采集到一件岳石文化时期的方孔石铲残片。

人口数量与文化大范围衰落

目前,滨州境内除丁公遗址和侯家遗址经过局部发掘外,其它岳石文化时期的遗址均未经过正式发掘,所得资料也仅仅局限在田野调查和采集阶段,从而导致地下发掘资料相对匮乏,很难全面地了解滨州境内岳石文化的面貌。

与龙山文化相比,滨州境内岳石文化遗存主要有以下几点不同。一是岳石文化遗址的数量不仅没有在龙山文化基础上继续增加,反而有所减少。龙山文化遗址在滨州境内据不完全统计有34处,而岳石文化则下降为24处;二是遗址规模也普遍较小,没有出现过如龙山文化遗址一样面积达几十万平方米的大遗址,大多都在十万平方米以内;三是遗址分布虽然总体规律与龙山文化时期较为一致,主要还是分布在黄河以南的邹平、博兴两地,但个别地区则发生了较大变化。如邹平境内龙山文化遗址有20处,而岳石文化遗址则下降为6处;博兴境内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址有6处,而到了岳石文化时期则增加至15处。黄河以北地区则只发现阳信三崔遗址、滨城侯家遗址和惠民大郭遗址3处;四是岳石文化陶器制作较为粗糙,特别是夹砂陶更为草率,总体风格古朴厚重,更倾向于实用,远不如龙山文化时期陶器制作的精致细腻,给人以文化衰退的感觉。

以上现象虽然与岳石文化发现较晚,相关考古工作做得较少有关,但同时也反映出岳石文化较龙山文化时期社会经济状况在某些方面的衰退。这一点与整个海岱地区的情况有一定的一致性,但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到滨州一带来看,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可能与龙山文化晚期的气候变化和大规模洪水泛滥有关系。根据考古发现和古籍记载,在距今4000年前左右,也就是龙山文化的晚期,仰韶温暖期开始结束,鲁北地区的气候逐渐由湿暖温润向干冷变化,虽然总体温度比之现在要高,但伴随而来的大规模洪水泛滥则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危害。滨州又处于“九河”下游入海之处,地势低洼,海水倒灌,洪涝灾害尤其严重。洪水灾害的频发,导致人口的大量减少。特别是现在的黄河以北地区,大洪水的影响更是造成聚落数量的骤减。另一原因可能与发生在这里的夏夷战争有关。古滨州地区是龙山文化晚期夷夏集团之间战争的频发地带,战争的惨烈直接导致了人口的减少和经济发展的后退,其后果甚至于超过洪水的危害。反映在考古学上,主要表现为滨州境内的岳石文化遗址不仅数量明显减少,面积也大大减小,同时其文化整体发展水平也出现了下降趋势。这种变化,在黄河以北地区和邹平县境内表现得尤为突出。 

农业生产工具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改进提升

岳石文化的社会生产综合水平也并非全面下降,它在某些方面还是有着较大的进步和提高的。首先,在农业方面,岳石文化时期的农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一时期农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农具的改进和创新上。岳石文化时期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有石铲、石刀、石镢、石镰等,另外还有蚌铲、蚌镰、蚌刀和骨铲等。石铲平面呈长方形或梯形,器身扁薄,单面刃,易于松土和翻土。有的顶端出肩,便于捆扎安柄。岳石文化新出现一种石镢,平面为扁平长方形,中间或偏上部位穿有一长方形大孔,有的两侧有凹缺。长方形孔和凹缺便于安装、固定、捆绑木柄。这样既可以延长臂力,使人可以站立劳动,增大了人的控制范围,又减少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半月形双孔石刀是岳石文化的典型工具,由龙山文化的长方形双孔石刀演变而来。从使用角度来讲,半月形更利于把握,实用性强,双孔则便于人们穿绳使用,利于收割。以上工具的改进和创新反映出岳石文化时期,人们对于农作物生长规律和田间劳作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标志着农业生产水平又有了较大的发展。

其次,青铜冶铸业是古代社会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岳石文化时期,青铜冶铸业作为手工业生产的一个专业部门,较之龙山文化时期有了显著提高。根据发掘资料,丁公遗址岳石文化遗存中就出土有刀、镞等多件青铜器。丁公遗址岳石文化遗存中出土的青铜器不仅数量增加,种类也摆脱了龙山文化时期只发现铜片的情况。而且与龙山文化时期主要使用黄铜相比,丁公遗址岳石文化出土的铜器是由硬度高于黄铜的青铜制成,反映了人们已经掌握了青铜合金的冶炼技术。

岳石文化时期的社会形态仍然是龙山文化时期社会形态的延续,依然属于城邦国家的发展时期,并进入奴隶制社会。这一时期,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阶级对立进一步激化。特别是青铜镞的出现,说明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青铜冶炼技术已运用于战争,反映出岳石文化时期社会贫富分化日益严重,集团之间争斗更为激烈,社会仍然处于一个大的动荡变革阶段。

(作者单位:滨州市博物馆)

新闻推荐

杨明斋纪念馆落成

通讯员宗绪昌荆新远姜莎莎近日,杨明斋纪念馆,在位于当年解放战争时期胶河战役(俗称三合山战役)的三合山南麓落成。据悉,新落成的杨明斋纪念馆由故居和展厅两部分组成,共8间,建筑面积128平方米。...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 夏代时期滨州历史上出现首次文化衰退)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