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记者李晓哲实习生杨晓卫报道
本报9月10日讯60年前,519位旅居海外的华侨节衣缩食,凑齐了30万元建起了长江以北第一所华侨中学——山东省华侨中学,周恩来总理评价“这是侨胞爱国的表现,是办学的一种好形式”。9月9日,山东省华侨中学举行成立60周年庆典,“2016山东旅印(尼)侨胞恳亲大会”的山东籍侨胞一行55人参加,其中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顽皮稚子,华侨的爱国热情一代代传递下去。
当崔友生走进位于平度市的山东省华侨中学,学生们给他献上鲜花的时候,他感慨变化真的太大了。60年前,崔友生的父亲崔功尧跟其他518位旅居海外的华侨一起捐款30万元,在平度市新河镇建起了长江以北第一所华侨中学,而崔功尧是当时捐款最多的一位;30年前,学校30周年校庆,崔友生接过父亲的班来到这里,当时学校还没有搬迁;而在9月9日学校60周年校庆,学校早已搬到了平度城区。
当日崔友生一行参加“2016山东旅印(尼)侨胞恳亲大会”的山东籍侨胞55人,参加了山东省华侨中学成立60周年庆典活动,并向学校捐款14.5万元。学校也向侨胞们献上了感谢牌,上面写着八个大字“捐资助学,造福桑梓”。
今年78岁的孙秀源是在国内出生,1949年随父母去的印尼,他的父亲就是捐资者之一,当年他的姐姐没有跟随他们一起出国,而是留在了老家昌邑,所以每隔几年他都会回来看看,也会到学校看看。“我有5个儿女,这次我们家来了9口人,儿子、儿媳、孙子都来了。”他说。
“60年来,山东华侨中学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山东华侨中学校长、同时也是这所学校毕业生的苗洁青感慨,学校原先在新河镇,2011年9月整体搬迁到同和街道新校,从建校初期的两个初中班、9名教职工、108名学生,发展到今天的48个高中班、270名教职工、2400名在校生。
新闻推荐
半岛记者禚佩佩通讯员李燕报道本报讯为深化道路交通“平安行·你我他”行动,改善平度市农村道路交通通行环境,保障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近日,经平度市政府同意,由平度市公安局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