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青岛 今日即墨 今日胶州 今日平度 今日莱西
地方网 > 山东 > 青岛市 > 今日青岛 > 正文

诗意的经过 ——我在《青岛晚报》工作那几年 崔均鸣

来源:青岛晚报 2021-11-12 06:39   https://www.yybnet.net/

印象中,已经声名鹊起的《青岛晚报》在1993年秋天曾经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过一次采编人员。我按照要求去报社递交了应聘材料后却石沉大海,连个面试的机会也没捞到。1994年5月的某一天,我拎着一包先前发表过的文学作品和大学毕业文凭直接到《青岛晚报》去“自荐”。先是闯进了总编辑谭泽的办公室,他让我次日下午去找姜总详细谈。第二天,姜总认真地听完了我的一番说辞后,便把话题引到了我那“水产养殖”的专业上来。那神情,显然流露出一种“专业不对路子”的疑惑。千钧一发之际,我表示:我只需要给我一个“试一试”的机会,如果行,当然我希望留下来;如果不行,我立即走人,绝不赖着你们。姜总显然被我的话打动了,没有忍心将我当场灭掉,而是告诉我:“你先回去吧,我们需要商量一下。”第三天的下午,我接到了晚报新闻部一位负责人的电话:伙计,赶紧来入伙吧。于是,我颠儿颠儿地到了《青岛晚报》。在“试用”了十个月后,顺利结束了“临时工”的角色,成功入职。

那应该是我生命中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我到岗后不久,晚报便成立了一个由新闻部具体领导的社会新闻小组,全面负责读者接待室及读者热线的接听工作。这个小组的成员包括“正式工”李树海、高继峰、张立夫,我这个“临时工”被口头指定为首任组长。坦率地讲,我很看重这个没级别没待遇但责任重大的”组长“头衔。工作很认真,做事也很卖力。即使在除夕的晚上,也坚守在晚报读者接待室接听热线。回顾在社会新闻小组工作的那些日子,切实体会到了一名新闻从业人员“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也品尝了”妙手著文章“的乐趣。期间,接待了不少受了委屈的市民,遇到了不少不平的事情,也写了不少曝光的稿件。当年,社会新闻小组几乎承包了晚报所有的“倒头题”。同时,还让我们去学了摩托车驾驶技术,并给每个人配备了牛气哄哄的摩托车。至于微型录音机、照相机等设备都是当时最先进的。当然,报社也给了我们(特别是我本人)以巨大的鼓励和荣誉。1995年度,我被评为青岛日报社首届“十佳记者”之一。值得一提的是,以读者接待室为基础,成立社会新闻小组的形式开创了岛城媒体密切联系读者,及时抓取社会新闻的新形态。这种做法后来陆续被其它媒体效法,并逐渐演变成了“热线部”“社会新闻部”或“舆论监督部”等,社会新闻基本成为各家媒体的“拳头产品”。

1996年年初,我被安排担任晚报二版综合新闻版的责任编辑,同时兼任周日版的责任编辑。期间,由我策划,晚报与市南区团委联手发起了“周日志愿行动”。通过晚报发布信息,向社会公开招募志愿人员,每周一个公益服务主题。这个活动持续多年,影响巨大,曾经上了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和东方时空,《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大众日报》等媒体均有长篇报道,被团中央表彰。我全面跟踪“周日志愿行动”,采写的相关新闻作品也获得了“中国五四新闻奖”。眼下,晚报还在时常组织的“周末志愿行动”其实就是20多年前“周日志愿行动”的公益服务精神的庚续。

1997年秋天晚报成立了时事部,主要负责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和文摘版的编辑工作,我被指定为这个部门的负责人。2000年8月,《老年生活报》并入青岛日报社,我被组织安排去接管了这张报纸,自此正式离开了晚报。满打满算,我在晚报正儿八经的工作时间也就6年多一点儿。再后来,我在担任报业集团发行处处长近6年的时间里,晚报发行也是我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内容。如果算上这段时间的话,我与晚报有12年不折不扣的工作交集。

30年,对于一张报纸来讲,应该只是其成长历程中短暂的一瞬间。未来的路一定会更长,更辉煌。

12年,对于一个新闻人来讲,却是职业生涯中一个重要的片断。特别是在晚报社会新闻小组工作的那段时间里,那应该是我人生的“高光时刻”。我接触到了这个城市里最真实的人间烟火,也写下了一些对得起良心的文字。在发动“周日志愿行动”的日子里,我也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温度和热情。手与手相牵,心与心相连,就是一道美丽的城市风景。

当年晚报社会新闻小组的首批成员已经云散。有人出国,有人退休,有人因车祸意外去世。当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也远远地望见了退休时的风景。

当年陪我一起组织“周日志愿行动”的那些年轻人当下个个都成了这座城市的中坚力量。有的当了一家大型国企的董事长,有的当了本市某区的区长,也有的成了处长。

世事无常,生活如同一个神奇的魔术师。不到最后时刻,谁也猜测不到结尾的情节。而漫漫人生路,正是由一次次美丽的邂逅来填充的。彼此路过,而又相互成就,其实是任何人也摆脱不了的宿命。这恰如我和晚报的缘分,干净而又纯粹。一次诗意的经过,成就了一段浪漫的回忆。

当我即将从新闻战线抽身撤离的时候,晚报迎来了30岁的生日。这当然是一个庄重时刻,也是一次重新上路再出发的关键节点。很显然,在晚报年轻的媒体人身上,肩负着的不仅仅是出征前的潇洒,还有沉甸甸的责任。

我的真诚祝福,将一路守候。

崔均鸣,1994年至2000年曾在《青岛晚报》编辑部工作。现为青岛日报社编委会专职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新闻推荐

李沧检察院为企业送上法治“大礼包”

早报11月11日讯结合“青岛企业家日”活动,近日李沧区检察院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服务保障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优...

青岛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青岛,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诗意的经过 ——我在《青岛晚报》工作那几年 崔均鸣)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