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青岛 今日即墨 今日胶州 今日平度 今日莱西
地方网 > 山东 > 青岛市 > 今日青岛 > 正文

川音渐淡的渔家后代

来源:青岛早报 2021-08-30 05:37   https://www.yybnet.net/

40年前,伴随改革开放的步伐,蜀地的一群又一群人陆续从山里走出,来到数千里之外的青岛崂山,从山民变身为渔民。 40年后,他们的生活有了变化,这变化或多或少。经历风浪的渔船终将报废,同样经历风浪的渔民也终将上岸。

早报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目前沙子口的四川籍渔民中,上个世纪80-90年代来的 “渔一代”年龄多在60岁左右,他们多已退休上岸,其中少数已回老家,多数仍在沙子口“辅佐”着他们的“渔二代”;目前沙子口的多数“船老大”都是“渔二代”,他们大多是从年幼时就跟着父辈来到青岛,一直生活在这里;而“渔三代”则少有人还从事捕鱼的行当,已经开启了融入本地社会方方面面工作的路;少有的“渔四代”也不会再从事和捕鱼相关的工作。

已上岸的“渔一代”

56岁的四川籍渔民饶绍军说,自己已经是“半退休”的状态,也许哪天不愿动了,就把自己的木壳小船卖掉,专心在家带孙女。 “儿子的船已经不需要我了,他们这一代已经成熟了,我也干不动体力活了,唯一剩下的就是海上的经验多一些。 ”饶绍军说,常年出海劳作,他们这些渔民的腰都不好,他的腰部就常年捆着一条磁疗腰带,遇上变天就会疼。目前饶绍军只有在天气好的时候,才驾驶着小木船到离岸边不远的地方去放排钩钓鱼,也因为他的经验丰富,少有空手而归的时候。

“可能哪天我空手而归了,也就彻底不出海了。 ”饶绍军说,他在四川籍“渔一代”中算年龄小的,年龄最大的已经70多岁了,这几年都已经陆续上岸,回到老家休养去了。也有些年龄还小一些的,就在岸上专心为后代服务,提供着各种保障。

饶绍军想过上岸后转行去做其他的,但想来想去,到了这个年龄,重体力活已经不需要他们了,和海共生了大半辈子,除了捕鱼没有其他技术了。 “哪天闻不到海腥,可能就会不舒服。”饶绍军说。面朝大海,鱼虾满舱的幸福生活,已经融入了他的骨子里。

“不用出海去受苦了,却离不开这片海,就这样过下去吧。 ”今年64岁的四川籍渔民老鲍已经卖掉渔船“上岸”3年了,对他来说,“上岸”这个词其实也不太适合,他现在的主业是维修船只。他说,老乡们一般自己会维修船只,但遇上一些麻烦的活,都愿意找他来帮忙,他经验多,听听发动机的声音,一般就能判断出问题。

老鲍说自己的身体还算硬朗,偶尔还能给孩子们“替班”出海驾驶渔船,但下网、起网等他不会参与了。他说,“年龄大了,心里的顾虑多了,这些年不知道多少鱼虾被我从海里捕回来,我怕哪天这些鱼虾们也把我抓回去。 ”老鲍开玩笑说。

“回不去”的老家

在青岛崂山海域的这片海上漂泊多年,梦起梦落,有人选择了离开,有人选择了改行,还有人选择了坚守。他们在这里谋生、打拼,见证并参与了城市发展的进程,却未必追得上城市发展的速度。记者采访了解到,虽然青岛这些年来,随着政策的变化,已经有了很多适合这些四川籍渔民落户的条件,但“渔一代”很少有人会考虑把户籍迁到青岛,真正做一名青岛人。

不管过得庸庸碌碌还是风生水起,都绕不开一个共同的话题:他们来自大山,他们都保留着自己的根,当他们老了怎么办? 多数已经上岸的“渔一代”依然生活在这里,四川资阳的老家,成了他们“回不去”的家。

“孩子们全都在这里,我自己回去也没意思,家里已经没有近亲属了。 ”四川籍渔民老胡说,他们几乎算在青岛安家了,从他的父母去世后,已经10多年没回老家了,两个儿子每人有一艘渔船,三个孙子和孙女都已经考上大学了,他们把青岛当成了家。老胡说,或许将来等他的儿子们上岸的时候,他们可能会考虑举家迁回四川。

在外漂泊多年,疏离的故乡,老家似乎成了一个“回不去”的地方。 “总想回去,但是来回路费加上给亲戚买东西,没个上万块是过不了年的,再就是父母都已经去世,孩子们都在青岛,回去的心已经淡了。”四川籍渔民老宋说,虽然他前些年还用积蓄在老家买了套新房子,但他发现自己更习惯青岛了。“老家在四川盆地,气候闷热,不像这边靠海凉爽。 ”老宋的妻子说,背井离乡在外打拼,手里有了余钱,孩子也已长大成人并且有了工作,最辛苦的时候过去了,他们可能就在这里守着自己的这条渔船捕鱼吧,一直等到老去那天。

“渔三代”川音渐淡

修理整备好船只,还有几天等待开海的空闲,今年36岁的“渔二代”毛俊林和几个同龄哥们就在码头上的一间小房子里围坐下来,掏出扑克打起“够级”。 “别人以为我们都喜欢打麻将,其实我们喜欢够级,打麻将太麻烦,并且我们几个中还有不会打麻将的。 ”毛俊林告诉记者,他们这几个哥们,都是十来岁就跟着父辈来青岛了,除了父母能坚持将腊肉和香肠端上桌,以及和家人、老乡在一起时永远改不掉的四川口音外,他们自己觉得已经和四川“没啥子关系”了。

毛俊林说,他初中毕业后来了青岛投奔父母,先在青岛周边一些工厂短暂打工了一段时间,20多岁就开始出海,如今也是一名“船老大”。

“刚开始到这里,我说话你们当地人听不懂,同样我也听不懂你们的话,足足有两个月时间,只能靠着打手势弄明白,后来,我花了3个月时间跟着当地人学习,才慢慢听懂了一些。 ”今年55岁的四川籍渔民杨金环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起当年的尴尬事。而现在,让她自信的是,卖起鱼来已经是另一种口音了,只要不是连起来的一句话,“黑头”“八带”“螃蟹”等单个的词汇蹦出来,已经无限接近青岛口音了。

沙子口码头上,几名七八岁的孩子在岸边玩游戏,他们讲的是清一色的标准普通话,只有当远处的家长用四川话呼喊他们时,才能让人知道他们是四川籍渔民的孩子,也可以称之为 “渔三代”。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渔三代”们已经鲜有从事捕鱼工作的,他们中年龄大的在30岁左右,年龄小的多在七八岁。 “孩子们主要分为几种情况,一种是考上大学的,另一种是没考上大学的,分布在沙子口周边或青岛市区,从事快递、外卖、服务员等工作。还有就是仍在上小学、中学的小孩子。 ”四川籍渔民姚先生说,他舅子家的两个孩子,一个在市南区一家川菜馆工作,另一个正在上高中,很有希望考上大学。

在本地上学、就业,也意味着他们开始更深层次地融入,“他不愿意回老家,他生在青岛,长在青岛,习惯不了老家的生活了。”四川籍渔民王勇告诉记者,儿子出生在青岛,今年13岁了,对四川资阳市的老家基本没有印象,偶尔假期回去看望爷爷奶奶,总是嚷着快回青岛。

—— 记者手记 ——

给予更多鼓励转型中求发展

记者初次接触生活在沙子口的四川籍渔民是3年前,当时,中国海洋大学新闻系几名同学作了一个课题调研《最后的渔村:沙子口外来渔民本地化之路》,这些外来的渔民和他们的渔船有了一种感情,这类似一种感恩图报的情结,渔船让他们的生活从贫穷到富足,他们舍不得放下。

记者在陆续的采访中,发现了他们这个群体的一个共性,多是亲戚、朋友、同乡,互相之间总是有一定联系,这也算是互相依靠,一起从老家跑来海边谋生。用“谋生”这个词很恰当,他们有着朴素的想法,就是为了生活而捕鱼,特别是当年的“渔一代”少有人会有更远大的想法,所以他们虽然人在青岛生活,但并不向往本地人富足的生活,一直处在同乡之间相对封闭的“圈子”里,似乎还是生活在四川,除了买和卖的过程,很少愿意和本地人打交道。

好在随着 “渔二代”“渔三代”在青岛成长,才逐渐开始有了融入青岛的变化。随着本地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远洋捕捞,走现代渔业的道路,当地已少有本地渔民出近海,这批四川籍渔民传承了近海捕鱼的传统,他们为我们城市留下了宝贵的记忆。

我们的城市也在陆续出台一些优惠政策,把一些长期工作、居住在青岛的人,逐步转化为市民,这批渔民是应该留下的群体,他们为城市居民餐桌上的鲜味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王天定曾表示,从保留青岛的社会记忆、城市文化的角度讲,不应该任由传统渔业彻底、完全地消失,应该多鼓励这些渔民在保留传统渔业的基础上转型,比如传统近海捕鱼能不能转化为旅游项目,让对传统渔业好奇的人,跟着他们出海,使得打鱼不再是最终目的,这样也能让这批四川籍渔民更幸福地留在青岛。

新闻推荐

积累损伤是导致椎间盘退变主要原因

名医在线

青岛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青岛,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川音渐淡的渔家后代)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