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青岛 今日即墨 今日胶州 今日平度 今日莱西
地方网 > 山东 > 青岛市 > 今日青岛 > 正文

戚家牌坊下的二婶们

来源:烟台晚报 2021-05-23 06:16   https://www.yybnet.net/

张心宏 撰文/供图

蓬莱有句老话,“祖祖辈辈儿,多亏了老二”, 二叔二婶功不可没。

为什么是二婶

蓬莱城区画河西岸,基督教堂北墙外西去登几阶台阶,戚继光家牌坊就映入眼帘。东西两座,东边一座题“母子节孝”,西边一座书“父子总督”。牌坊建于明朝,经过了四百多年风霜雨雪,依然屹立。

我家的老房子就坐落在牌坊附近,蓬莱话说,就在那围遭。这一带属于紫荆山街道的武霖社区,原来叫武霖村,以抗日英雄杨武霖的名字命名。

牌坊里,指的是东西两座牌坊之间的一条不宽不窄的街道。街道不长,也就一百四十米左右。这里曾经是武霖村的核心地带,包括武霖的大队部、大队广播室、农村合作医疗的医疗室,去陈观泰口腔诊所、取信件汇款单,都需要到牌坊里来办理。最多时,牌坊里小道南北两边住着二十来户人家。

从小到大,直到18岁我离开老家去省城念书,我一直生活在这牌坊根儿底下。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都围绕着牌坊转。

走过牌坊下,漫步牌坊里,牌坊那围遭的五位二婶,给我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

为什么是二婶?那大婶呢?

这恐怕得先从二叔说起。

这几位二婶的丈夫,情况都有点特殊,他们有的是伤残军人,有的常年有病,有的是聋哑残疾,有的是身居要职根本顾不上家里。在那些困难的日子里,二婶们担负起沉重的家庭负担,既要伺候年迈的公公婆婆,又要照顾丈夫,养育孩子;帮儿子“张”(娶)媳妇,给女儿找婆家,屋里屋外炕上锅台,个个都顶起整个家。至于大叔,有的英年早逝,有的惨遭牢狱之灾;有的远在外地不能尽上责任,二婶还得腾出手来帮助大婶一家。蓬莱有句老话,“祖祖辈辈儿,多亏了老二”, 二叔二婶功不可没。

纪二婶和菜园“好土”

纪二婶是我要说的五位二婶里最年轻的,她的孩子也最小,俩男俩女。纪二婶是种菜园的,一年四季,她都戴着帽子,遮阳挡雨。她总是穿着一条带补丁的粗布裤子,裤腿很宽松。记得二婶跟我说:打理菜园,讲究的是精耕细作,得有很好的蹲功。将来你下了学,跟着二婶种菜园,穿牛仔裤恐怕不行。

我从小就知道我们武霖村的耕地很少很有限,所以几代聪明的武霖农人大都靠种菜园为生。俗话说,“一亩园,十亩田”,意思就是说以有限的耕地,种菜比种地性价比要高,且高很多。菜卖出去,当场就得到现钱,买个油盐酱醋、给孩子添件衣服、买点儿笔墨书本,方便得很。

二婶说,种菜园要解决两个最重要的基本条件:好土和充足的水。城外向阳地,画河边农家小院的房前屋后,带水井的院子,都可以辟成理想的菜园。“关键是找到好土、肥土。土肥水足,基础打好了,用心摆弄,种什么,收什么。吃个自家种的新鲜的多好啊。”二婶常说。

1977年我家卖掉四间老厢房,买了一栋带小院子的正房。院子有八分地。夏秋之交的一天,二婶戴着草帽匆匆跑到我家,告诉我她发现了一大片好的菜园土,让我有时间把我家院子里的表层土铲出去,换成好的菜园土,将来自己家种个菜,才好呢!

原来她去给修建干休所的工兵连送菜,看到了战士们正在劈掉一块旧菜园地,改作建房宅基地。那些菜园土可肥呢!

机不可失,当天下午,我就和二婶家建祥小哥一起,吐故纳新,把院子里的土给换了。自那以后,我家院子种什么菜,什么菜都长得茁壮,硕果累累。好土,真是太重要了。

多年后,我读到小说《大地》,这是美国女作家赛珍珠描写中国农村的作品。《大地》的英文原文是The Good Earth,中文直译,即 “好土”。

金家二婶和栾家二婶

金家二婶的家就住在东边那座牌坊的根儿底下。她是一位特别爱聊天儿、会讲故事的婶子,还能唱京剧,一口地道的言派,据说她年轻的时候在上海和京剧名伶言慧珠情同姐妹。新中国成立后,她离开了上海滩,又告别青岛,最终回到仙境蓬莱,相夫教子,生活幸福。

金家二婶家里存有好几箱子小人书,我小时候常去她家看。

一年四季只要是好天儿,她都爱站在街门口,透透气儿,看看过往的行人。老邻居,聊两句;外地游客,就给人家介绍一下牌坊和基督教堂。有口渴的,她就请人家进屋喝口水,歇歇脚。

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一个夏日的下午,我从她门口走过。二婶老远就注意我了。等到走到她眼前,她身着香云纱褂,摇着精致的芭蕉香扇,给我扇走暑气,上上下下打量一番:“哎呀,这不是张家的老三么?上大学、学说外国话那个?”

“是啊,二婶您好!我是小以勒啊。”

“了不逮得喽,现在是大以勒啦!”

接下来金家二婶的一连串问题,简直就成了老蓬莱人的经典提问。“这现在在哪儿工作?结婚了没有?找了个什么样的媳妇?一个月挣多少钱儿?”

“您家还有小人书吗?”

“早都没有啦!孙子孙女看,外孙外孙女看,看完了也不知道收拾,慢慢地都没有了。对,你从小爱看书,一上俺家来就知道看书,书迷啊。”

后来,牌坊里翻修,金家二婶家搬迁了,我也就再也没有见到金家二婶。

栾家二婶是个大高个儿,身高一米七开外。她是1950年入伍的志愿军老兵,两次立三等功,1954年从朝鲜回国,转业回到老家蓬莱。她丈夫是蓬莱京剧团团长,天天写戏拍戏唱戏带徒弟,忙得根本顾不上家。二婶家有五个孩子,仨女两男。她家最大的儿子振亚和我大哥同年,1943年生人,属羊的。最小的女儿淑莉和我同年生,上学时同班。

我对振亚大哥印象深刻。他的长相很像电影里的瓦尔特,眼窝很深,目光如炬。振亚大哥早就看出武霖村光靠种地种菜园不成,就划拉划拉村里手艺好的木匠瓦匠电工油漆工,拉起一支建筑队。他有个很好听的头衔,叫“领事”,就是包工头的意思。我看见过他担任领事的现场,指挥他的团队给村里的乡亲盖房子、给汽车厂盖楼房、给驻军盖营房。打地基,砌墙,上大梁架檩条,没有他不明白的地方。

他就是爱喝酒,而且酒量极大,每顿不下一斤白酒。但他从不醉酒,七八两下肚,状态神勇,既总结前一段工程完成情况,又对下一阶段提出要求。末了,再来二三两收官,绝不误事。

烈酒,最终还是夺走了我振亚大哥的健康。他过度饮酒喝坏了肝脏,英年早逝。整个武霖村都为他惋惜。失去了大儿子,栾家二婶呼啦一下子老了十岁。

一个秋风萧瑟的下午,栾家二婶独自一人坐在牌坊底下打量着过往的行人。秋风吹乱了她的白发。

“二婶,起风了,怪冷啊。您坐这儿等人吗?”

“没事,再坐会儿。等等俺振亚。不能把他给迎回来啊?”二婶眼睛里满是困惑与期待。

去年春天,卧床数年后,栾家二婶去世,享年100岁。

朱家二婶和张家二婶

牌坊里的朱家二婶爱清洁那是出了名的。我只记得小时候大人老是批评我懒得做家务,“你看看,弄得锅台脏乎乎的,真不如人家朱家二婶的猪食槽子!”

我好奇了,真的要去朱家二婶的猪圈里看看,她家的猪食槽子真干净么?

朱家二婶住在牌坊里路南中间的位置。中规中矩的小院,南北两栋各四间瓦房夹住中间的院子。小院东边种着时令蔬菜,西边是猪圈,猪圈里养着两头大肥猪,一白一黑。

二婶是个利索人,特爱清洁,几乎到了洁癖的水平。屋里屋外,收拾得干干净净。一年四季的衣服,二婶都要拿熨斗熨的。我那天去她家,她正在熨衣服。那时候的熨斗是用燃烧的木炭加热的,我每次看见那个熨斗,老是觉得它很像一艘船,我就叫它“船熨斗”。

“为什么说它像船呢?这东西是生铁铸的,搁在水里也漂不起来啊?”二婶问。

“我是说您使唤它的时候,不是推着它走么?多像航行!还有它张着个大嘴,还有燃烧的木炭吐着烟,多像火轮船啊!”

“哈哈哈,真有想象力!我倒没往那儿想。”

“二婶,您家猪圈里的猪食槽子真的很干净么?我妈说比我家的锅台还利索。”

“哈哈哈,你妈真能说笑耍欢!熨好了衣裳,我带你看看去。”

“猪,其实它们是很爱干净的,你得教给它们干净的习惯。猪食槽子不刷干净了,它们不吃食——反正俺家的猪就是这样,可能是干净惯了吧。”二婶指着洗刷得非常干净的猪食槽子告诉我。

最后,说说医院张家二婶。

张家二婶不是蓬莱本地人,好像是招远的老家。她家经常来一些娘家的客人,他们说他们的方言,我们蓬莱本地人听不太懂,声调不同,好多字词也不一样。

张家二婶可是位了不起的母亲。据说她17岁就嫁到了开医院的张家,但她丈夫并不是医生,而是做鞋的鞋匠,还是一位聋哑人。也不知怎的,当地有些人有个不太厚道的习惯,就是爱笑话那些有生理缺陷的人,还据此给人家起个外号,叫人家背一辈子。可想而知,二婶她一辈子得顶住多大的压力。

二叔早在上世70年代中期就病逝了,二婶一个人带着未成年的儿子过日子,还要看着两个孙子:大儿子大媳妇都是军人,一下部队大半年回不了家,孩子只能寄养在奶奶家。后来,她的五个孩子有四个都出去工作了,只有二儿子一家在蓬莱。

大约十年前,二婶家的二哥病逝,这对二婶可是个打击。她那时已经是86岁的高龄,白发人送黑发人。此后7年里,不幸一个接着一个,二婶又接连失去了大女儿和大儿媳。94岁时,她的大儿子病逝,享年75岁。

在北京工作的小儿子三番五次地劝她离开蓬莱,去北京跟他过,二婶就是不肯,坚持一个人在武霖村做“守望者”,在牌坊下做“义务导游”。

来参观牌坊的游客,通常连牌坊带牌坊东面的教堂一块儿提问题。那些问题五花八门,一般人还真招架不住。您看那二婶,不紧不慢,特别是回答关于基督教圣会堂的历史和100多年前在蓬莱传教的慕拉第牧师的故事,那真是引经据典,引人入胜。二婶的介绍里还经常夹杂着英文词儿和赞美诗,娓娓道来。

现在我再回到牌坊里和牌坊四周,恐怕再也看不到二婶们了。她们辛苦了一辈子,都歇了地上的劳苦。

牌坊里,我只能看到一家住户还窝在路南的小弄里,就是大庆他们家,开了一家民宿。走在牌坊里的青石板路上,我老觉得会有哪位二婶突然叫我,一口熟悉的蓬莱话。

新闻推荐

俞宁《吾爱吾师》忆启功等名家

著名学者俞宁先生的散文集《吾爱吾师》近期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俞宁先生是当代著名语言学家俞敏先生之子,现执教于...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乘风破浪加油!2021-05-22 06:50
评论:(戚家牌坊下的二婶们)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