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亲爱的读者朋友,本报又一全新栏目“扫码区”今起与您见面了。半岛好看不止于报纸,在这里,您将看到半岛各新媒体平台的最新产品,既有精彩视频,也有爆红网络和朋友圈的文图佳作。手机扫一扫,另有一番天地,“扫码区”,欢迎您的到来!
半岛全媒体记者王晓菁
一张面孔,一个故事,一段人生,一种感悟。
半岛V视5月18日推出全新视频栏目《面孔》,第一期关注的是“负债4600万的青岛大叔,人生如何从头再来”,视频发布后反响强烈。
作为半岛都市报的视频平台,半岛V视拟推出人物专栏的想法由来已久,但寻找“第一人”的过程迂回曲折,直到现在,才与您初见。
第一期的人物是唐健。对他的采访,始于去年疫情期间。同事拍摄了一个新闻人物,一对夫妇确诊,5岁的儿子无人照料,他把那男孩带回了家,三天半后,男孩确诊。我看了一下画面,认出他就是唐健。20年前,我曾住在他的唐家老院子的楼上,目睹鼎盛时期这家川菜馆的车水马龙,当时他经营着唐家老院子、朗园和大唐渔宴,算得上岛城餐饮界的风云人物,是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商人。后来,我搬家,再也没去过他的饭店。因为这条新闻,我搜索他的近况,结果很震惊:他负债4600万!白手起家、为人谦和,餐饮做得风生水起,怎么会背负巨债?度过“跌宕起伏”的10天医学观察期,唐健最后没有被传染,但直觉告诉我,这个故事背后的人生故事,会更加深刻。
网上关于唐健的消息林林总总,浏览之后我更加诧异,留言很多,他很少回应。只在食客追讨会员卡余额的时候,才会一条不落地回复,内容大致相同,先是道歉,然后附上手机号码,让对方联系自己。负债人一般都有鸵鸟心态,像这种不逃避、坦然面对的,少见。后来,我无意间刷到他的抖音,他在街头卖烤肠。直播间里,对食客的质疑,他不辩驳,谦逊地一一回应,烟雾中,面露微笑难掩疲惫,但依然不怒不躁。这样一个儒雅、有韧性、有分寸的人,怎么会欠下巨债?
疑问慢慢放大,于是去年12月31日,我私信唐健,邀约采访。三个月过后,无回应。今年3月31日,我又给他发了一条私信,依然无果。我明白,撕开伤疤,面对公众深度剖析自己需要勇气。只能等,等他释然,愿意说出自己的经历。终于,4月底,他同意采访。我们对话了58分钟,有了这个专题片。
视频发布后,有许多用户很受触动,纷纷转发留言:有品质、有厚度。我想这已经达到了唐健的初衷:说出自己的故事,改变别人的人生。成功的经验不可复制,但失败的教训值得借鉴。有网友评论视频短,意犹未尽,没关系,下集今天(5月19日)续上。但其中,我最在意的是唐健的感受,我把视频转给他,留言:唐总,感谢分享。8分钟后,他回复了一条语音:谢谢您,我自己看了都感动,动容了。
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志,不仅看他登到顶峰的高度,也要看他跌至谷底的反弹力。《面孔》关注人物,每一个有故事的人物采访都很有难度,《面孔》的第二位“客人”一直婉拒,我把唐健的故事转发给他,他回了四个字:质量很高,然后约了回青岛联系。
跟新闻见面,让故事发声。《听·见》是半岛新闻周刊推出的一档全新的视频栏目。作为半岛新闻周刊文字版本的映像,《听·见》栏目让故事以视频化的形式呈现,让新闻当事人与读者和用户面对面,让新闻故事可听、可见、可感。
《听·见》栏目每周一期,每周一在半岛新闻客户端等自有平台以及半岛都市报抖音号、头条号等半岛传媒第三方商业平台官号发布,目前已涵盖预告片、专题片、短视频等多种类型。
这里有熟悉的陌生人,有记者的一线体验,有大要案、新闻热点的幕后……这里,有你我的故事;这里,我们都是故事的主角。
新闻推荐
5月4日,一场影视剧主题的演唱会开场前,大批粉丝狂热应援。管钰楠/视觉中国专职代拍阿明(右一)干起活儿来比“站姐”还拼命。...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