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35岁现象”,让不少打拼多年的白领倍感压力。如何纾解职业困境、更好成就自我? “35岁现象”表面上是个人职业发展的困境,从深层次来看,也和职场生态、社会舆论等外部环境分不开。在充满变化的时代,未雨绸缪不失为明智之举。但除了个人端正心态、自觉加强学习外,也需要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形成合力,为个人职业发展提供良好条件。你认为35岁是职业临界点吗?作为“前浪”,要想“不被拍在沙滩上”,又该如何做?记者与专家展开对话,与读者们一起探索职业发展之道。
1“35岁焦虑”被过分渲染
传播学博士、青岛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高存玲
我认为“35岁焦虑”在很大程度上是个别行业的个别现象,互联网行业最为突出。开发互联网产品需要长时间、多精力的连续投入,刚刚走出大学校园、精力旺盛的年轻人因此成为最合适的人力资源。互联网行业出现“年龄焦虑”有其必然性,但对医疗、科研等领域从业者来说,35岁仅仅是职业生涯的开始。当前,互联网成为席卷整个社会的力量,比其他行业更能引发社会关注,在这种背景下,其“年龄焦虑”被过分渲染。这种焦虑传导至招聘单位和用人老板,则可能逆向促使他们将35岁作为招聘门槛,而这又会扩大全社会对年龄的焦虑,形成恶性循环。其实对于职场人,只要能力突出、业绩优秀,年龄再大也可以成为猎头的目标,毕竟不是所有行业都是吃“青春饭”。
2持续自我革新 寻找事业突破点
齐鲁人才网/梧桐果创始人 吴强
从齐鲁人才网的统计数据来看,超过35岁的招聘岗位需求量呈断崖式下降,这是事实。但是还有一个现象,同样的走势也出现在供给侧,也就是超过35岁的求职者数量也出现断崖。所以本质意义上的中年危机,其实是人岗匹配的难度增大,受到更多家庭与社会因素的影响。从岗位与人才层次分析,中年职场危机呈现显著的纺锤形状,被称为“中年危机纺锤模型”。高端岗位与低端岗位对于年龄的敏感度相对较低,而中间层次的岗位对于年龄的敏感度较高,戳心的是,传统意义上的岗位与人才绝大多数处于纺锤的中间部分。
但基于上述的中年危机纺锤模型,我们不难找到破解所谓中年职场危机的方法,那就是,职场人应尽早尽可能脱离纺锤的中间部分。如果你的身体健康、能适应体力劳动,或者对于生活品质要求不高,或者喜欢简单重复的工作,那么走向纺锤底部是一种选择,在退休年龄到来之前不存在中年职场危机。但更好的选择是,职场人应具备持续的自我革新的能力,不断寻找自己最佳的事业突破点、努力占据核心岗位与节点,不断提升自身社会价值感,最终走向纺锤的顶部。
3“升职”不是唯一标准 用巧劲做好业务
青岛科技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媒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 宋守山
我博士毕业的时候,发现好多单位的招聘或者博士后的入站要求,都限定在35岁。那个时候忽然感慨,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但是这种“焦虑”并不是来自于所谓的“青春红利”被收割,而是个体能力的不足,它的存在不仅合理,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而作为“前浪”,要想不被拍在沙滩上,唯一的做法就是不断提升自己,不要习惯于在温水里的悠闲岁月。有句广告词说得好:“百战归来再读书”。在任何时代,那种“一杯茶、一张报”的日子都只能是传说。当然,判断职场的得失,也不能以“升职”为唯一的标准。见多了那些在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凭借自己多年的“手艺”,不仅不会因为没有在35岁之前进入管理层而失业,反而成为各用人单位争抢的对象。这就要求职场上有更资深工龄的人,一定要扬长避短。不是拼时间和体力,而是要总结经验和方法,学会深度思考,从而用巧劲做好业务。让自己在职场上永远保持竞争力,终身学习。无论如何,应该记住的是,没人去收割你的“青春红利”,那只是你为不努力在找借口。
4抓住数字化转型机遇 深耕职场专业领域
智联招聘总部人力资源研究院专家 王筱淩
随着社会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中高年龄求职者会越来越多。对于中高龄求职者来说,不是所有人都要往管理岗位去竞争,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往管理路线走,需要对自身的意愿和潜能做好判断,在某个领域深耕走专家能手的方向,未来的职场之路也会很长久。因此建议中高年龄的求职者,要抓好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机遇,掌握一些数字化知识和技能。
在对行业足够了解的基础上,加上相关技能和知识的掌握,会更具吸引力。政府相关部门可根据新就业形态的特点,推动互联网平台企业、专业化机构和高等院校合作,为中高龄求职者提供自媒体运营、网络营销、电子竞技等实用性高、针对性强的技能培训。对于有技术、有能力、有社会网络的中高龄求职者,则可以鼓励其自主创业。
新闻推荐
2021年5月16日是第三十一次全国助残日。今年半岛都市报社主办的半岛杯才艺大赛主题定为“关爱自闭症孩子”,就是想通过一...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