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已全面融入并改变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今天,市北区水清沟街道河清路社区有一位老人却坚持用最传统的方式记账,几本泛黄的账本记录下了43年来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变化,他就是今年已经80岁的退休老师张伟源。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珍贵的手写账本体现着老人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更承载着社会变迁给这个家庭带来的变化。
人 物 名 片
张伟源
年龄:80岁身份:退休教师
收入水平的变化体现出我们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感受到岁月的变迁。 ”
每天坚持记录收支
干净整洁,书香气浓,是走进张伟源家的第一印象。当得知记者的来意时,眼前的老人挠了挠头,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随后他便走进书房,从自己的档案夹中捧出了4本大大小小的账本,本子的外皮都有了些许磨损,纸张明显发黄,其中的字迹也已有微微的晕染,年代感十足。
“记账的习惯是从上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了,当时工资水平比较低,我们一家四口人生活在一起,生活必须节俭,于是就开始坚持记账,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开支。”从张伟源的话语中记者得知,老两口从结婚到现在一直是“AA制”的形式过日子,放在当时那个年代很“时髦”。 “我们是1967年结婚,婚后每月工资几乎都没有节余,所以就萌生了‘AA制’记账过日子的方式,当时也没有\‘AA制’的说法,就是俩人都从各自的工资里拿出一部分钱作为家庭生活开销,每月花剩下的钱则平均分配,凭个人意愿自由支配。 ”张伟源说,自从开始这种记账方式,到了月底账本上慢慢出现了节余,可供两人支配的余额也越来越多,更加坚定了他俩记账过日子的想法。
饮食变化最为明显
记者发现每一本的封面上,张伟源都细心标上了记录的起止时间:1983-1989、1989-2002……翻开后,里面的内容都是按照“时间、摘要、数量、单价、收入、支出、节余 ”这几项来记录的,字迹十分工整漂亮,每一笔开销也记录得清清楚楚,字里行间体现着老人的细心与认真。
第一条账目是1983年12月25日,记录着“豆腐0.66元、面包0.14元、豆芽0.3元、支出1.10元、节余46.22元”。 “最早是从1978年开始记的,但是后来账本丢了,现存最早的就是这本从1983年开始记录的。”对比账本的明细,可以清晰地看出,1983年的主要支出是粮食、豆腐、饭票、白菜等生活必需品。 1998年,支出中出现了猪耳、蛋糕和排骨等副食品。透过账本中购买的食材,也能看出一家人餐桌上的食物也越来越丰富,记账本上时常出现买鸡、买鱼等内容,家里每年的节余有了明显增加。到了21世纪,账本的支出情况更是越发丰富,饮食开支也已不再成为主要支出项,电风扇、洗衣机、电视机、电冰箱等大件电器成为家里的大额开支。
在与记者对话的过程中,老人多次抚摸、翻看手中的账本,他说,每次打开看的时候,自己心里都很感慨,仿佛坐上了“时空隧道”和过去的自己进行了一场 “对话”。 “当年刚上班的时候,虽然学校就有食堂,但为了节约花销,中午饭都是从家里带个干粮和咸菜到学校,将就着吃饱。 ”张伟源说,“现在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穿什么就能穿什么,每个月我们老两口的退休金都能有五六千元的节余,生活水平变化太大了。 ”
工资30年涨了30倍
除了老账本外,张伟源还有一本《工资收入凭证汇集》,是他亲手制作的“个人工资档案”,上面整齐地贴着他自1991年至今所收藏的上百张工资条,每年的工资条空白处都整齐地标注着年收入。
翻看这本 《工资收入凭证汇集》,上世纪90年代的工资条已经泛黄,第一页的字迹几乎已经模糊到看不清,但是通过这本工资本,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时代发展。和如今我们熟悉的工资条不同,那个年代的工资构成多了些 “年代名词”。张伟源说,每隔几年,工资条上的类目都会变化,比如,20世纪初,“粮价贴”“洗理费”等类目就已经取消,“灭鼠贴”“高温费”等项目“上榜”。
记者看到1991年,张伟源的年工资只有3448元,1995年年收入首次突破1万元,那一年的年工资达到11103元,2015年年工资首次突破10万元……在2005年的工资条汇总处,记者看到张伟源留下了这样的笔迹:“本年度实行阳光工资,每月增长1160元,年退休金52631元,平均每月4385元。 ”张伟源告诉记者,这一年,青岛市区高中教师实行阳光工资制,他也享受到了退休金大幅上涨的利好。“我2001年退休,当时退休工资每月只有884元,2019年已经涨到9278元了,现在每个月的收入相较30年前涨了30倍呢! ”
眼前这本厚厚的 《工资收入凭证汇集》历久弥新,看得出张伟源对它的珍惜和心爱。时代在他的身上、在工资条的纸张上,都留下了同样的岁月痕迹。可以说这些工资条不仅呈现出退休教师的收入变化,也折射出几十年来,这个普通家庭蒸蒸日上的美好生活。 “在我看来,工资条就像一面镜子,反映了我的工资收入变化,从中也能看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普通家庭收入的巨大变化,意义重大。 ”
/ 花絮 /
早报曾多次报道这位“收藏达人”
除了工资条和旧账本,张伟源还整理收集了各种证书、证件,汇成《证件资料集卷》;收藏了家中的老照片,汇成 《我的人生历程》影集。记者留意到,影集里的老照片像他为自己写的人物传记,里面有他从小到大的所有照片、获奖证书,还有每个阶段手写的自传。 “翻开这本影集,几十年来的人生经历历历在目。”张伟源说,每张老照片都像一扇记忆的门,保存着他的回忆。
张伟源告诉记者,他1962年参加工作进入教育系统,先后在青岛55中、青岛14中当过老师,因为还负责校报的编辑,因此对案头资料的整理非常细心。与自己相关的所有照片、票证、记账本、工资条,他都收集起来,分门别类保存。2001年退休后,他着手将这些资料整理分类,形成10多个大类、100多册的家庭档案。可以说,张老师是位不折不扣的家庭档案达人。
其中在 《证件资料集卷》中记者惊喜地发现,早在2003年和2007年,张伟源的故事就曾登上过《青岛早报》,老人细心地将当时的版面剪下收集,成为了自己人生档案的一部分。
/ 对话 /
记者:坚持记账和收集工资条这么多年,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张伟源:这些年来我们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了,也感受到我们普通职工的待遇越来越好。通过收入水平的变化体现出我们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感受到岁月的变迁。这些档案就像我的老朋友,时不时拿出来看看,就能触摸到家庭和时代的变迁。
记者:实行AA制生活,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张伟源:实行AA制以后,我们约定了个人的事就是个人拿钱,这样就迫使我们俩都更勤俭节约了,不随便乱花钱。随着收入越来越多,手头都有节余的钱,无论是理财还是炒股,我们都互相不干涉。同时这种方式也反映了我们夫妻几十年互相信任的感情,我们觉得这样挺好的。
记者:未来还会一直坚持记账和收藏吗?
张伟源:对,我会将这种习惯一直坚持下去,同时我还希望,有机会的话可以将 《工资收入凭证汇集》捐献给青岛市博物馆,作为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普通家庭收入变化的历史档案。
本版撰稿摄影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刘文超
新闻推荐
“我来自部队,喜欢唱军旅歌曲,而且我们唱的歌一定要有激情,一定要唱出军人的精神风貌。”每个周一下午,青岛市61岁的郭伟青都...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