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艺术不是片面地对现实批判,而是应该真正参与到社会活动中,起到共建社会的功能。”独立策展人林竹正在策划“庚子纪事·2020(青岛)年度艺术文献”活动,希望通过对工作、生活在青岛(包括青岛籍在外地)的艺术家在今年中的状态调查,整理、提供一份具有当下思考的时间代表性、地域代表性的艺术文本。“展现艺术家参与社会共建的时代思考艺术,以及艺术介入现实世界提供的各种可能。”
林竹把自己定义为一个民间的地域策展人,“我的策展倾向于青岛当地,就是本土艺术。”说着一口广东普通话的他,十几年来致力于以青岛为地标,策展现当代艺术,以此探讨现当代艺术从地域性到国家性到全球性的发展趋势。
在青岛重新发现当代艺术
1995年因单位来北方拓展业务,潮汕人林竹来到了青岛。“这也算我第一次出远门。”青岛的气候、青岛的生活节奏与林竹非常契合,后来交了女朋友,结婚,生子,就此在青岛扎根。“冥冥之中”林竹在青岛找到了自己的节奏,甚至在做生意之余,绕回了自己从少年时代就钟爱的文艺圈子,“我重新拾起文艺图书,又接触了一些青岛画画的朋友,就开始写一些文艺评论。”
林竹的哥哥是一名诗人,并且经常做艺术类刊物以及活动,林竹因为这份情分也一直没有离开过文艺圈子。2010年,中国现当代艺术30年,林竹跟北京文艺圈的几个朋友聊天,聊到中国应该结合本土文化,去参与到国际舞台上对话,“突然就带动了我小时候喜欢文学的神圣感。”虽然不能创作艺术,但是可以做一个策展人,从这个角度做事,去发现现当代艺术的中国人才。
2012年,在黄海饭店会议中心举办的《物色·动向·青岛当代艺术名家邀请展》,是林竹作为策展人策划群展的首秀。“我就简单对青岛现当代艺术做了梳理,对青岛城市特质做了简单概括。”这个展览之后,林竹认识了很多青岛做当代艺术的朋友。次年,林竹和朋友发起策划了《惊蛰·青岛当代艺术生态展》,“这可能是青岛十几年来本土当代艺术群体第一次大型集结。”这场在青岛市美术馆举办的展览,是对青岛当代艺术的生态梳理。
两场展览做完,林竹总结“当时的青岛当代艺术还没有进入现代思考范畴,更多倾向于艺术本体语言探索、个人探索。”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林竹归结于本地现当代艺术活动不多,“做艺术创作的人很少有机会呈现作品。”于是他有了个思路:集结本土力量,大家共同往前走。后面的两三年时间,做了一些活动展览,积累之后,林竹开始了青岛“艺术家园”计划。2016年“目见心色·青岛艺术谱系写生交流展”,是青岛“艺术家园”年度活动第一个年展,“有一个线索体系,一步一步来延续。”林竹认为这个体系是“展示地域艺术的差异性。”
2016年之前,林竹更关注艺术本土语言探索交流,呈现艺术家个人性思考。2017年上半年,林竹做了一场“极差艺术·国际艺术家联展”,青岛、北京、上海、东北以及海外的29位艺术家参展,呈现青岛与外来艺术家的对照,刺激到每个艺术家反思自己的作品。“我觉得青岛的当代艺术的整体的概念比较薄弱。”林竹于是把目标转向艺术与当下相结合的方向——当代艺术强调艺术的社会功能。“我考虑艺术跟城市目前发展的关系,也就从这个想法,做青岛叙事和里院。”
用艺术力量转换城市功能
在城市新旧过渡时期,艺术在其中的功能是什么呢?林竹认为在社会化进程中,艺术跟这个城市发生关系。“艺术介入城市,带动生活变化,城市发展中产生不同的审美。”在考虑策划青岛当代艺术对城市变化呈现出的思考与呈现的时候,林竹也在思考老城区在城市化进程里,怎么能起到新的盘活作用。“我提炼了青岛的样本,具有艺术的差异性代表性。”同时探讨艺术的力量能否改变城市的功能,比如用老里院做艺术活动,看能否盘活老建筑的功能转换。
“青岛叙事”系列用了两年时间来完成,共组织实施了包括现场互动、展览、讲座、音乐诗会25场活动,270多人次艺术家参与。林竹把这场艺术盛宴看做一个青岛城市调查,“青岛人内心认同的中山路周边,是城市花园的位置,通过活动,可以调查在老百姓心中位置,情感浓度有多高。”“青岛叙事”重点聚焦“里院”,林竹看重的是里院里的人情味,在都市化进程,所有人都是陌生人,高楼里很多邻居都互不相识。“我提出里院的活动,更重要让老人带着小孩,重温这种情感融合。潜移默化地把人际关系带给年轻一代。”活动没法决定功效,“有些事必须去做。有行动才有效果,没行动,完全不可能。”
2019年策展“城市秀场”,则利用了登州路空置的老房子,“让艺术家按照自己的意思来填充。”利用文化的植入,让老城区的文艺范儿从大学路延伸到登州路。在文旅融合角度,做城市深度游,实践老房子功能的转换。“所有艺术家创作,都是从社会参与责任角度考虑。”在整个夏季,林竹坐着马扎喝着茶,在登州路的老院子里,与艺术家交流,与老老少少的市民交流,与外来游客交流。“很多老人是原住民,有机会回到这里重温记忆都很激动。这场展览的情感厚度,让我们非常感动。”
“艺术活动如果没有从内心里,从人性来做,都是造假。把艺术跟生活融合到一起,这才是艺术应该有的价值。”
“庚子纪事”,艺术记录现实
“庚子纪事——2020(青岛)年度艺术文献”活动,是林竹正在进行的策划,目前“调查问卷”已正式启动,“我只是试图陈述一个事实:当下社会的的复杂性。地域、阶层、群体或个体之间关系的交互捆绑和孤岛式的认知阻隔,正以平行生长的态势共在,已完全超乎我们经验之上的认知,变得极其多元。”
有人说文学创作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客观地记录、反映所处时代的真实,这成为后来者回观历史、了解历史的佐证。那么作为文化的前端,以思想开拓和审美引领为圭臬的艺术创作,是不是更应该具备这种品质,对所处时代做出直接的表达和思考,完成艺术本应具有的社会责任和功能?林竹期待年度艺术文献调查问卷和展览,能够从最基本的“人性”出发,从一个地域的不同创作个体出发,了解、呈现这些人在同一段时间跨度里,他们的经历、感悟、反思及创作。整理、提炼出一份关乎每一生命个体在时代当下独立、本真的鲜活状态,并由此合并为一份具有区域群体代表性的艺术样本,参与丰富和完善我们对自己所处时代的历程记录。“交给历史,等待时间的检验。”
“我其实一直强调我是艺术观察者,资深文艺爱好者。”林竹站在对比的角度来看艺术发展,“值得推介的地方去放大它。”在他看来,当代艺术创作群体如果没有跟本土文化发生,是无效的、不真诚的。“一个地方当代艺术活跃,对城市对外宣传,是有非常大的帮助作用的。”观海新闻/青岛晚报记者贾小飞
新闻推荐
驰骋“绿道”驭风而行 兴海建设淬炼“精致高效担当”的实干精神
全媒体记者刘玮玮畅、通、绿、阔、美,有温度、可阅读,10月9日,《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共同点赞日照阳光海岸绿道;...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