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青岛 今日即墨 今日胶州 今日平度 今日莱西
地方网 > 山东 > 青岛市 > 今日青岛 > 正文

20世纪30年代青岛的电影人(上)

来源:青岛晚报 2020-10-12 06:24   https://www.yybnet.net/

20世纪30年代,青岛有几所广有影响的中学,其师资力量颇为雄厚,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也比较深,多位后来从事戏剧电影工作的名人名家曾在这些中学中就读。这些中学包括教会办的文德中学、市立中学以及铁路中学等。

“卖艺黄家”与青岛

在1922-1937年这段时间,许多日后的电影、戏剧名家都曾在青岛学习、生活,青岛或者仅仅是他们丰富的人生经历中的一段,但因为彼时的青岛在文化上相对开放,有较高水准的中学和大学,在青岛求学的经历也成为他们演艺道路上重要的一个阶段。在此期间于青岛求学的演艺名家有黄宗江、耿震、严俊、吴茵等。

据鲁勇撰《青岛第一个话剧团——光明剧社》一文记载,1928年“光明剧社”成立,活动地点在胶澳中学(后改名青岛市市立中学)。1928年5月光明剧社在“新舞台”(即后来的永安大戏院)公演第一个剧目《卞昆冈》,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光明剧社的主要成员有王卓、王玫、李同愈、杜宇、马纳川、魏常华、王宝华等二十多人。其中王卓、王玫兄弟二人当时都任教于胶澳中学,王卓是美术教师,王玫是音乐教师。作家王统照也曾任教市立中学,他创办的《青潮》杂志,也与光明剧社息息相关。剧社首演的剧目《卞昆冈》为徐志摩作品,王玫则用小提琴现场伴奏。王玫晚年回忆,当时剧社的女演员多是文德女中的学生,演出由杜宇任导演,马纳川等为演员,王卓绘制布景。

因市立中学有这样一批受新文化影响的教员,这所学校里也一直有戏剧活动,剧作家黄宗江也曾在这里就读。黄宗江有《柳堡的故事》《海魂》《农奴》等影响力甚广的作品。1932年,不足11岁的黄宗江迁来青岛,是年,他的父亲奉调自北平电话局来青岛电话局任主任工程师,“卖艺黄家”的宗淮、宗江、宗英、宗洛便也与青岛有了两年的缘分。黄宗江在市立中学读书时间不算长,但他曾说:“在青岛两年多的初中生活,是我重要的成长阶段。”他在这里首次登台,演出儿童剧《雨后》和《门外的孩子》,《雨后》的编剧是当时的美术教员秦惠亭。秦惠亭后任教于上海美专,是潘天寿的高徒。据黄宗江的同班同学朱崇凯回忆,黄宗江的作文经常被教语文的潘老师当做范文读给全班听,不禁使人叹服:“真神来之笔!”不久,他和李普等在《青岛晨报》副刊上编了一个叫“黄金时代”的周刊,几乎是他们两人唱独角戏。此后,黄宗江曾多次回到青岛,1992年他重访故地,念念不忘“荒岛书店”。他正是在广西路东头的这家小门头房里开始确立了追求光明的理想。那时“荒岛”是一家左翼书店,更是中共地下组织的联络点。他在那儿与店员、中共地下党员孙乐文和《青岛晨报》副刊编辑、东北籍青年作家萧军相识,并开始了长达七十余年的文学创作生涯。

1993年,黄宗江等知名作家曾应《青岛晚报》之邀,来青岛参加笔会,并在《青岛晚报》青潮副刊上留下《能不忆青岛》一文,详细回忆了他在青岛的岁月。

文中写道:

我是在1932年夏,自己未满11岁时,只因父亲,电话局工程师,自北京调动工作至青岛,我也就跟着全家来了,考入了中学,青岛市立中学。直到两年后的秋天,父亲病故青岛,孩子们才随寡母北返京津。这两年多初中学生生活,是我重要的成长阶段。约五年前(1988年—编者注)曾为《青岛日报》作一文,题为《怀青岛忆“荒岛”》。这“荒岛”尤指离我家不远东方菜市把角一间门面的荒岛书店,一家左翼书店,可说是共产党人开的书店。我在这里得识长者萧军,时为青年萧军。……我接触较多的是萧军,并经历了几个年代。我在《怀青岛忆“荒岛”》文中说到我是在荒岛书店得识萧军的,他正担任《青岛晨报》的副刊编辑,邀我和同学少年李普(名记者,曾任新华社副总编辑—编者注)编了个少年文艺的半版周刊,题作《黄金时代》。因无人投稿,乃成为我和李普二人的同人刊物。

……萧军那时常穿一身黑西装,挺翩翩的。后来见他晚岁穿着与神情均甚土,据说这种归真返璞中也寄寓着一种民族意识。当时却未见其携萧红来,也许来过,而稚童如我未曾留心。至于舒群,那又是在多年后,在反右的“战场”上得见其挺立不服的姿态与语势,使我联想起呼伦河畔不驯的中华儿女们!……萧军逝世后,我写过一篇悼念文章,题做《火种萧军》。是的,他是火种,他们都是火种。

就在这昔日的荒岛书店,我接触过多少点火的书籍——鲁迅与高尔基,《铁流》与《毁灭》……乃至“春水”般的冰心,她其实也是一团燃烧不断的温火。火光虽或不尽相同,却都是让人们、人类得以生存下去的续而不断的炉火,香火,或钻木取火之火,当来自为伟人马克思、陈毅、张志新……均称赞不已的希腊神话中为人类取火而遭天刑的普洛美修士!

为了凭吊火种,青岛晚报的同志们带我到了昔日东方菜市、今日东方大厦的街头一角,如今是一家花店了,对我就像是昔日书店的荒茔上长满了簇簇鲜花召唤后人。我在这书店,花店前留影留念。花店店伙不免向伴我来的同志打听,得知为六十年前近邻与主顾,乃献鲜花一束,装点了我祭祀昔日“荒岛”之仪。

留影罢,同志们拥着我去寻觅自己儿时的旧居。记得就在路口的小巷里,门牌是龙口路2号,荒园后一座旧楼。记得贴邻1号是前朝赵市长的,有花匠收拾得庭庭的花园并楼宅,现仍略具格局。但我住过的2号荒园只剩下破木板的旧门依稀可辨,却标了3号,遍寻2号无着,想是原来的双号俱都改成同侧单号了。荒园尤荒,仍有一座二层楼,但楼型与位置都不太对头了。再环视才发现隔墙尚有一楼,亟像是我旧居之楼,却被一墙堵死。报社的同志告诉我那就是明日要去参观的老舍旧居,门开在黄县路上了。次日前往,近前端详,才断定就是我住过的楼。时我家住楼上,楼下是二房东。我家1934年秋迁出,老舍先生是次年夏迁入此楼下的,故未得见面。如此说来我就和先生同一旧居了,又何其幸也。

黄宗江此后又来过青岛几次,据与他过从甚密的历史学者、曾任青岛晚报副总编的李洁在《艺术人生兮——漫忆宗江老》一文中记叙了黄宗江四次来青岛的故事:第一次即1932年夏至1934年秋,第二次是1957年他编剧的《海魂》在青岛拍摄时,第三次即1993年“青潮笔会”,而第四次是2005年8月末。当时,青岛交响乐团在市人民会堂内为音乐家李德伦举办生平展览,黄宗江与李德伦、李珏夫妇是早年上海滩时代的好友,便应邀前来参加开幕式。当时的黄宗江已经是步履蹒跚了,但他还是于8月30日上午,由李洁陪同再度来到70年前的旧居前。“那天,他什么也没说,只缓缓在门外伫立,让我留了一张影,便踽踽离去。”这张意味深长的照片曾多次刊登在青岛的媒体上。

在两年后的2007年,黄宗江又踏上了青岛的土地,当年8月金凤凰电影节在青岛举办,黄宗江来领“终身成就奖”。我印象深刻的是,某一天晚上,我正与李洁老师在四川的某座小城吃晚饭,李洁老师接了一个电话,是青岛话剧院的老一辈表演艺术家沙漠打来的,沙漠与黄宗江在20世纪40年代便相识,是多年的老友,沙漠老致电李洁老师,告知黄宗江先生来了,可惜的是,千山万水,无法赴约。

“卖艺黄家”曾在黄县路上居住,在黄宗英的文章也曾提及,她回忆,当年黄家曾养着一条纯种德国大狼狗与一只名贵猫咪,还有小花园。而她的人生第一篇作品,就是与二哥黄宗淮写了篇《托猫启事》贴在大街上,因为他们一家要离开青岛了,想找一好人家把猫咪接过去。

如今,黄县路10号已经建为骆驼祥子博物馆,以纪念老舍先生在青岛创作《骆驼祥子》,黄氏四兄妹中也仅有黄宗英尚在人世,宗淮、宗江、宗洛均已谢世。

除了黄宗江,曾在市立中学(及其前身胶澳中学)任教的还包括顾随、陈翔鹤、汪静之、吴伯萧等人,被认为是新文学运动青岛地区的发祥地。市立中学即现在的青岛一中,许多年来也有如潘霞、黄晓明等电影人从这里走向全国。撰文张彤

黄家兄妹共同参演电视剧《大栅栏》(2002年,北京)左起:黄宗汉、黄宗英、黄宗江、黄宗洛。

新闻推荐

王祖荣:收藏就是“有聚有散”

收藏最好的境界,就是过眼烟云。逢每月首个周六,坐镇青岛鉴宝会的专家团团长王祖荣,公益为岛城市民鉴宝。作为青岛市收藏家协...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20世纪30年代青岛的电影人(上))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