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谢岩/文 冷炳豪/摄
“海里虾子打满了!快去帮着拿啊!”肖家村里连片的平房,庄户人大嗓门,这一声吆喝,前后几条巷子都听得清楚。想起自家男人早起也下海捕小虾了,肖进连的妻子赶快放下手中的活计,拿起扁担,挑住两个红色的塑料桶就出了门。
街上挑扁担的快排成了队,打着招呼脚下却不停———虽说已是农历九月,天气转凉,秋虾子一时半霎地死不了,但搁不住时间长啊。从肖家村步行到海边还得近一个钟头呢!
到了大沙洼,海边像逢了集,泉子沟、东河南……附近村里有网的都来了,近海里不断地有人起网,远处捕虾的人只能看到个小黑点。岸边村人帮衬着从虾箩里舀小虾,有利索人早装好了两桶,飞快地挑着往家走了。
繁忙中,肖进连远远看到妻子也来了,正在岸上愁着往家运的他,赶紧站起身吆喝。打了二十多年的虾子,这是最丰收的一次,他的虾箩都装满了,足足有五十多公斤!
那是2003年农历九月二十六。直到今天,肖进连还牢牢记得那个日子和那天的喜悦。
支着网、踩着高跷,祖辈向海的“捞宝”路,他已经走了四十多年。
一张网、一个箩、一副高跷,走向海
“海不好啊!8号台风刚走,9号台风又来了,今儿个还是没虾。”渔民们说的“海不好”就是指风高浪大,没法下海“捞宝”。8月31日早上,肖进连骑着他的电动三轮车,带着捕虾的家什来到大沙洼,已经有几个同村的捕虾人坐在岸边观望。
虽然早已建起了日照海滨国家森林公园,但附近村的人还是习惯称之为大沙洼。祖籍日照的物理学家丁肇中游览此处时,认为这里的沙滩“比夏威夷的沙滩还要好”。平坦细腻的沙滩,适合推网,出产的小虾干净,味道纯正。
肖家村是大沙洼周边离海最近的村庄之一,“大概有两公里路吧。从吴家台到北边的两城湿地公园,这一带近五公里的海滩都是平缓的细沙。有礁石不行,会把网拉坏;泥滩也不行,虾子爪沾了泥,味道就不行。”肖进连笑着摆弄他的捕虾“设备”。
1952年出生的肖进连是土生土长的肖家村人,从十八岁起就跟着父亲学踩高跷捕小虾、晒虾皮。“年龄太小体力不行,这是个体力活,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上世纪七十年代,肖进连在青岛当了六年兵,回乡后种着田、栽着果树,闲时又置办起了推虾皮的“行头”。
“以前是麻线网,勤快人使的,一露日头就得快摊开了晾晒,要不就会发霉的。”肖进连说,现在的网是“懒汉网”,尼龙绳做的,喜湿不喜晒,若是晒了反而不结实。
推小虾的虾网与普通渔网不同,自前向后,网眼不断缩小,最前面网眼大,易于漏水,便于在海中行走,越往后,网眼越密,进网的小虾不易漏。
两根竹竿是从附近安家村的竹园二十块钱买的,一根三米多长,有成人手臂那么粗,把鱼网两端套在竹竿上,呈扇形摊开,将竹竿呈锐角绑住,并在距顶点约半米处绑一横木杆,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固定。在水中行走的时候,渔民两手推着横杆两端,腹上缠着泡沫或橡胶皮,两根竹竿的连接处抵在腹部,看到哪儿有小虾就往哪个方向推网。
“推虾皮一般是下到海水半米至两三米深的地方。”肖进连说,踩高跷就为能在海中走远些,高跷一般用槐木或柞木等硬质木头做成,约一米高,有的渔民还要再加一截半米高的跷。先用一块毡布将膝盖包住,以免高跷将腿部磨伤,然后,把高跷的上端绑在腿的上方一侧,使高跷可以灵活地前后活动。在沙滩和水浅的地方,高跷向后拖着,只有在水深的地方,捕虾人才用竹竿撑着身体蹬上高跷。
盛小虾的虾箩也有讲究,“别看这箩不起眼,可是竹篾子细,网眼小,好漏水又不跑虾,真正好用!”肖进连的虾箩用久了,竹篾有点松,就在箩底铺了一层细网。
一张网、一个箩、一副高跷,是捕虾人最主要的装备。另外还需要几个浮标。“过去都在虾箩上挂三个葫芦,可以起到漂浮的作用。有两个切口的,可以用来装干粮和衣服。老人们都能把夹袄塞到葫芦里,等上岸再取出来披上御寒。”现在肖进连的虾箩边上,捆着三个泡沫做的浮标,还有一个白色带盖的塑料桶。“现在葫芦不好找了,泡沫也能起到漂浮作用,浮着虾箩别沉底。这个塑料桶也能漂着,下海的时候,就在里面放些干粮,手机也放在里面。”
腹部顶着竹竿顶端,两手推着两侧的竹竿,因为有浮力和竹竿的支撑,脚踩高跷也走得很稳。有虾入网,就抬起横杆起网,抄起身后虾箩里的水勺,把小虾从网里舀到虾箩里。虾箩有了浮标的加持,也浮在水面上。小虾够多、浮标有些吃力或是人乏了,捕虾人就起网上岸,运虾回家。
从惊蛰到立冬,捕虾人海里泡九个月
“过了惊蛰就下海,穿着水衣打米骨虾。”米骨虾,比做虾皮的小虾还小,炸熟是红溜溜的,生的时候是黄里带点黑的颜色。这种虾长不大,也不适合做虾皮,而是做虾酱的好材料。清明前后是米骨虾最多的时候。
到了四五月份,就能打到稍大些的小白虾。六月割麦子时,开始打伏虾皮,夏至之后最多,虽然小,但口感特别好。处暑后来了秋虾皮,比伏虾皮大些,口感异常鲜美。
捕虾人一般“伺候”到立冬,过了霜降就得穿水衣皮裤了,随着天气转冷,海里小虾也越来越少,到了立冬,一年的捕虾季就过去了。
“落潮有,涨潮少,满潮时几乎没有。”在肖进连的经验中,退潮和涨潮时机会多,潮涨到八分满就没有虾了;涨到满潮开始落,落下去一二十米,差不多落到八分满之后才有虾。“离潮头十来米、深两三米的地方吧。有时候十天凑不到0.5公斤虾皮,有时候说话的工夫,就能打个十斤八斤,推虾皮有句话‘十次九空’,不容易啊!海里一泡就是几个小时,又晒又累,真正是不容易!”肖进连说,肖家村出产的虾皮,一般0.5公斤至少卖200元左右。
“这200元可都是工夫钱!”除去打虾的辛苦,还有炸、晒、拣的工夫。小虾打上来,必须赶快送回家加工,才能保证虾皮的新鲜口感。尤其是夏季,气温太高,小虾离了水就死,必须马上炸。肖进连口中的“炸”,就是放进盐水中煮,一定得煮透,“5公斤虾放一两盐左右,得炸半个钟头吧。”
炸好后,把小虾铺在干净布上晾晒,同时进行拣摘。“拣是最费时费工的,炸好就得马上摊开,捂了味道就不好了。人得蹲在太阳底下拣混在小虾中的小鱼、小蟹子、海草等等。”也有小石子或尼龙绳等混在其中,都得一一挑拣出来。
遇着好天,煮熟的小虾一两个小时能晒干晒透。肖家村出产的虾皮,原汁原味、个小饱满、色泽金黄、味道鲜美,还没等到进市场,就被游客慕名上门购买一空。
“两公斤多鲜虾才能出0.5公斤虾皮,现在一年能晒个约三十公斤虾皮。就贴补点吧,当个副业,不像人家年轻力壮的,五十来岁的,体力好,一年能打五十多公斤,就有两万来块钱的收入。”
肖进连口中的“年轻力壮”被他自己定义为“五十来岁的”。事实上,肖家村以及附近村中,踩高跷捕小虾的人已经越来越少。“附近村庄中,数我们村推虾皮的多,全村有七八十张网,常去的有四五十个人,像我这样六七十岁的人最多。年轻人不愿干,太苦了!开海了之后,年轻人都用机船下网拉小虾。”
2013年,“捕捞技艺(踩高跷推虾皮)”被列入日照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每天早上四五点钟,肖进连都骑着他的电动三轮车,带着推虾的设备,穿过日照海滨国家森林公园,到海边走一圈,“像老农扛锨上坡里转转似的!有虾子就打点,没有的话,在海边玩玩就回来。”
近海、靠着树林,有田、有果园、有捕虾的营生,亦农亦渔的生活,68岁的肖进连很满足。他面庞黝黑却身板硬朗、精神矍铄,“等着好海了(风平浪静),我带你们再去推虾皮!春秋天里,捕回来的虾子还旺活、蹦蹦着,通红的真好看!不过真有了虾子,谁还有工夫拉呱呀!”
新闻推荐
引领时尚潮流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利,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也趋于赶时髦、展现自我形象。今年60岁的王亚君可以说是这其中的杰出...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