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五十八中高三4班郭晶晶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良相救国,若不能,良医救人。”我对于范仲淹的认识,不是从《苏幕遮》《渔家傲》或《岳阳楼记》中获取的,而是来自历史选修中王安石变法的一行小字——“早期范仲淹曾主持改革变法,后失败,史称庆历新政。”寥寥数字,似乎为他的形象镀上几分悲剧色彩。
而今,我却认为他是真正配得上“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马上定乾坤”评价的人。以文兴国,为边塞诗发端,开豪放派之先河,以至于如苏轼般的才气书生,都盼望着赴京与文正公会面,却不得一见,以致“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的终身遗憾。以武安邦,他忧乐天下,国事萦怀,后半段人生才跨上马背,率五千将士、带三军之师以书生之身戍守边陲。西夏人语范仲淹“小范老子,腹中自有百万甲兵”,口口相诫,不敢轻易冒犯。在大漠边疆的日子里,他自知那封狼居胥山、直斩楼兰首的梦在重文轻武的时代只是空想,只得落笔“四面边声连角起,长烟落日孤城闭”;在惆怅中感慨“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即使处江湖之远,范仲淹先生也未曾放下忧心于民的思想,那范式义庄,于现在看来是何等的英雄。他大概是最不甘心将满腹踌躇志换将东家种树书的那个人吧。他曾作《严先生祠堂记》,初读时印象深刻,请允许我也用这句话来形容范仲淹先生——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希文之风,山高水长!
点评老师伊安:小作者就自己对范仲淹先生的了解写下所思所感,刻画了文武兼备、心怀家国天下的伟大形象,也让读者感受到范仲淹先生在中华文明史上留下的闪烁异彩的精神财富。
新闻推荐
记者走近盛夏里的老人②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