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岩是有名的书法家。我真正与他有近距离接触,是在1973年。当时,青岛市工人文化宫矗立在中山路、湖北路口的宣传栏,格外引人注目,那是因为其中的大标题都是非常漂亮的隶书,而内容全是相当工整的魏碑。我已经看出,这都是高小岩的书法。那时,他正就职于青岛工人文化宫,主要工作就是抄写街头的宣传栏。为了给文学青年提供一个写作发表园地,我便趁机向市南区文化馆建议在中山路、德县路口,利用他们12个宣传橱窗开办“市南街头诗画”,我担任主编。这时,我立刻想到请高小岩来给每首诗书写标题。我就来到市工人文化宫,毛遂自荐找到正在抄写宣传栏的高小岩。他非常痛快地答应,并每次只隔一天就可以取件。那年他54岁,他靓丽俊美的标题,还有窦世魁、张白波、沈嘉荣的插图,为我主编的街头诗画增色不少。
再就是1994年初秋,我那时正在青岛广播电台文艺部主持京剧等文艺节目。当时,同一楼的青岛电视台国际部请我为他们编导两部电视专题片,拟参与在美国洛杉矶熊猫电视台举办的 “青岛电视周”,其中第一部就是 《书法名家高小岩》。由于我比较熟悉高小岩,因此对拍摄此片兴趣盎然。其实,我早就知道高小岩是青岛著名京剧票房“和声社”的资深票友,这个票房在青岛建立最早、水平最高、规模最大、历时30年之久。 1955年末,和声社恰恰是由高小岩所供职的青岛市工人文化宫接管。他喜爱余叔岩的余派老生艺术,经常粉墨登台,而且戏瘾很大。而我七八岁时,就喜欢学唱京剧花脸。因此,我与高小岩完全能够以戏会友,加强沟通。
拍摄前,我首先登门采访,决定这部电视专题片就从他清唱京剧切入。他一听特别兴奋。拍摄的那天,高小岩把青岛市京剧团的著名琴师丁明德请来为他操琴。之后,高小岩多次应邀参加我组织的一些京剧票友演唱活动,并且还经常共同切磋京剧艺术。
我与高小岩以戏会友之后,接触也就比较频繁。他是德艺双馨的大书法家,并且在我面前是言传身教,令人受益匪浅。
新闻推荐
有人说,暑假是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机会,可以借此弥补和提高;也有人认为,假期是用来放松和休息的,不如在课外兴趣上多下功夫...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