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象台二楼的墙面上,贴着一张月球的清晰图片,孙台长告诉半岛记者,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位置是东经87.8度,南纬6.7度,这座环形山的名字叫“高平子环形山”。这座环形山,是矗立在月球上的不朽丰碑,与日月同在,为世代人们传颂,这也足以证明高平子先生对天文事业卓越的贡献。
荣誉的背后是汗水。
高平子一直奔波在天文研究的道路上,1935年他代表中国天文学会只身赴巴黎参加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五届大会,在他的努力下,中国天文学会正式成为会员国。他还是我国太阳分光工作的奠基人,并于1937年赴河南考察周公测景台。
只是,战事暂时切断了他前进的脚步,天文台被迫迁到昆明。高平子因为父亲生病没有同往。上海沦陷后,面对敌伪政权的百般利诱、威逼,高平子不予理睬。随之,关门读书,埋头研究。“他系统研究了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史,萌发中国天文学应走出国门,多与世界天文学交流的愿望。那段日子,高平子在研究天文学之余,还投身于地方的教育事业。1937年9月,高平子与地方士绅一起创办张堰浦南中学(今上海市张堰中学),并担任校董事会主席。抗战胜利后,高平子未曾放下过天文学的工作。1948年,高平子去了中国台湾,看淡名利,重学重研。在台湾,他是德高望重的学术带头人,协助创设台北园山天文台,发起成立台湾天文学会,并任理事长多年”。(《金山名人:我国著名天文学家高平子》)
“寝馈其间,时逾半纪”,1967年,他如此总结自己的人生。然而,鲜为人知的是,高平子不仅仅伏案天文,他对于琴棋书画、文学篆刻同样专长,是天文学家中的饱学之士,这与他早年深厚的国学功底密不可分。
在《镌刻在月球上的名字——天文学家高平子》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高平子的风采:“金牛湖上秋光老,海上黄华塞上寒。燕子天涯犹浪迹,归来肯为旧家山?”(《燕归来图题句》)他同时也是画家、书法家。他的诗篇情绪饱满、文辞厚重,他的书法秀美飘逸、刚劲有力、一丝不苟,一如他科学研究的一生。他曾用中国古体诗翻译法国作家雨果的爱情诗《赠彼姝》,并在报上发表,在社会上广为流传。
高平子先生的子女教育同样被视为楷模。侄子高锟是“世界光纤之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高平子先生告诫他:“无论积钱,积科学,皆可以为善利人群之术矣”。他要求子女孝悌信爱。1970年3月23日,高平子先生病逝于台北。
上世纪20年代,中国的三座观象台徐家汇、香港和青岛观象台,当时只有青岛观象台主权归我国所有,徐家汇观象台是在1950年底收归国有的,香港观象台在1997年回归后才属于中国。所以,高平子在中国自己的观象台,奉献了毕生所学,“是我国第一位现代实测天文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
每当天气晴朗的夜晚,仰望星空,那柔和的月亮总能引起一番怀念,在上面,有一座山,它的名字诞生于1982年的国际天文联合会第十八届大会,它将让我们永远铭记一位伟大的天文学家——高平子。
或许是历史的巧合,十多年后,在浩瀚的宇宙中,一颗国际编号为3463的小行星,被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授予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高锟。高锟获奖之时,恰逢中秋节,圆月当头,“高平子环形山”的不远处,还有一颗叫“高锟”的小行星默默陪伴。“两星相互辉映,实为中国科学精神之最好象征”。
新闻推荐
半岛记者王贝贝“我们终于可以营业了!”李艳萍特别兴奋。她告诉记者,从前一天开始,她就带领影院的同事们着手在做营业...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