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华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去给贫困家庭的孩子辅导功课。半岛记者黄冬梅
“最开始,我以为是自己帮助了孩子,后来才发现,其实是孩子治愈了我。”纪华,今年44岁,城阳巴士第四分公司103路公交车驾驶员,也是一个4岁孩子的爸爸,他还有一个特殊身份——7个孩子的“临时爸爸”。
2014年,纪华第一次和城阳区春雨爱心协会的朋友到区特殊教育学校,探望那里的病患孩子以后,他就加入到了协会,成为了一名志愿者,再也没有“离开”过这些孩子。他的想法很简单,唯愿陪伴着的时光里,给孩子们带去些许的快乐就足矣。
作为一名公交车驾驶员,纪华工作中总是勇往直前,不怕苦不怕累,而面对孩子们时,他内心柔软得一塌糊涂。一个月只有几天的休息日,而他总是攒着连休,好有更完整的时间能陪伴、帮助贫困家庭或者特教学校的孩子。
有一年六一儿童节的前一周,区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找到纪华,问他到时能否为孩子们表演个节目,活跃一下气氛,纪华一口答应了下来。回家后,他参考很多童话故事后,最终选定了演《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节目。于是,纪华每天下班,利用围裙、围巾、方便面箱等道具在家演给妻子看,听取建议不断改进。“特殊学校的孩子,很多在听力理解方面都存在障碍,为了让所有孩子能看懂节目,我基本都用肢体去表现,而一个大老爷们扮演卖火柴的小女孩,必须厚下脸皮才能演好。”
功夫不负有心人,演出当天,纪华怪诞的打扮,夸张的动作,让孩子们笑得前俯后仰。第二年六一儿童节,纪华又应邀到学校给孩子们表演一个叫《如何安全乘坐公交车》的节目,让他意想不到的是,一年不见,很多孩子却依然记得他,孩子们就像一只只幸福的小鸟一样冲过来,要这个“临时爸爸”抱,要举高高。“或许是我之前演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太深入人心了吧。”纪华自我调侃道。
除了区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城阳区贫困家庭的孩子,远在贵州关岭县的孩子,也都是纪华牵挂、关爱的对象。6年多的时间里,他累计帮扶过近千个孩子,具体长期地去帮扶的有7个,有时是给予孩子们物质上的帮助,有时是给予精神和心灵上的安抚。说起让纪华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孩子,要数惜福镇街道牟家小学的轩轩,一个十分内向的小男孩。
轩轩的母亲患有精神疾病,他自出生以后,就是由外公外婆抚养。现在两位老人都70多岁了,身体也不好,日常生活开支只能靠打零工和左邻右舍微薄的资助维持。轩轩患有荨麻疹疾病,时有发作,还需求医,家里的日子过得更为艰难。“轩轩是个可怜又懂事的孩子,三年前认识他以后,我就经常给他买新衣服、书包、课外书,他家没钱给他报辅导班,我就利用休息时间去给他辅导。”渐渐相处下来,平时不爱说话的轩轩开朗了不少,只要纪华这个“临时爸爸”一来,他就拉着和他说学校的各种趣事。
今年5月31日,六一儿童节来临之前,纪华利用一天的假期,自己掏钱带着轩轩和另外5个贫困家庭的孩子,去城阳区党校开展红色教育参观学习活动,到世纪公园参观奥运历程展示,带孩子们跳蹦蹦床、坐电动马,去超市买节日礼物,吃肯德基。“那天,几个孩子都玩疯了,最后,我还和他们约定,好好学习,来年六一儿童再带他们来玩。”
6月1日当天,纪华原本是上晚班,上午可以带自己孩子去趟游乐场,但同事临时有事找他换班,热心的他一口答应了下来。那天,纪华下班回家快6点了,看着自己儿子委屈巴巴的小眼神,纪华赶紧抱着他说道,“爸爸昨天是去帮助其他小朋友,今天是帮助单位的叔叔,所以没能陪你,以后你长大了看到别人有困难,也要去帮一帮。”看着儿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纪华欣慰地笑了。
在城阳,纪华只是无数个志愿者爸爸的缩影,在这条帮扶、关爱孩子的征程上,他们不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这份付出,也不渴求因此出名,为的只是内心那份最纯粹的善良。
新闻推荐
一张门票三代游,夜场三天烟花连放,特色美食下单立减…… 粽享端午,看烟花品民俗享特惠
半岛记者刘红“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端午节小长假如约而至,大多数市民还是会选择在岛城以及周边转转...
青岛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