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家长和孩子们都经历了史上最长的假期,现在,疫情终于逐渐平稳,大中小学校都逐渐复学。相对于爸爸妈妈欢天喜地欢送孩子复学,孩子们的心情却是几家欢喜几家愁。许多学生,想念学校,想念同学,已是迫不及待地想要冲出家门,回到学校。但也有孩子却是心事重重,忐忑不安。面对种种“复学心理病”,身为家长应该怎么破?
复学了孩子却厌学了
近日,初二学生小王(化名)在父母的陪伴下来到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就诊。一周前,小王的学校已经开学了,但小王却仍没能走进学校。原来,开学前一周小王就逐渐出现了失眠,晚上睡不着觉,多是到半夜才能睡着,早上起不来,常常要十点之后才能起床。白天也没精神,头昏昏沉沉的,胸口发闷,有时觉得胸口像压着块石头一样,胃口也不好,常说“肚子疼”,体重减轻,对最喜欢的电脑游戏也提不起兴趣,整天唉声叹气,心事重重。父母询问他怎么了,除了说“不舒服,没心情,不能上学”,也说不出其他原因。
小王的父母很着急,赶紧带小王去综合大医院的消化科做了详细检查,医生称没什么问题,建议来心理科看一看。小王的父母一听,心里犯嘀咕,平时对孩子管教也不严啊,怎么小小年纪,还心理有问题?来到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咨询门诊就诊后,心理科主任潘惟华接诊了小王,发现小王平时学习成绩一般,在班里朋友不是很多,平时喜欢打游戏消磨时间,父母做生意,工作比较忙,平时和小王的沟通很少。这3个多月的假期里,小王大多数的时间都在玩游戏,很少上网课,平时的作业也多是抄同学的,就这样松散地度过了假期。临近开学,这么长时间没学习了,学习怎么能跟得上啊?平时虽然学习一般,但也凑合,现在连凑合也凑合不上,这可怎么办?于是小王紧张不安,出现了以上的症状。
潘惟华指出,目前,小王是由于临近上学产生了厌学情绪,从而表现出一系列的症状,心情不好,失眠,胃肠道不适,注意力不能集中,提不起兴趣等。针对小王的症状,她给予小王的是耐心的解释和安慰,并鼓励小王,心理医生会和父母一起来帮助他。
帮孩子重塑信心
潘惟华指出,青少年自律性有限,大多数人在这个长假期中都难以做到像平日一样,每天按时按点地学习,多少都会有松懈,程度不同而已。作为父母,平时工作再繁忙,也不能忽略和孩子的沟通。同时,家长要尽量理解孩子,毕竟成年人也时常会有计划难以完成的情况。面对孩子的松懈,既要理解包容,又要帮助督促。回家后,可以和孩子分享父母自己生活中也曾有过的暂时落后的经历,让孩子看到父母也会有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但后来经过努力又能够重新赶上。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理解自己的厌学情绪,同时建立克服的信心。
这些心理问题需重视
潘惟华说,小王只是复学后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之一,还有很多孩子出现心理问题,自己和家长却迟迟没有意识到。比如有些孩子会出现持续的烦躁情绪。这是因为宅在家的3个多月里,不少学生养成了晚睡晚起的生活习惯,而且线上学习由于现实条件的局限,缺乏足够的互动,会导致学生思维不够活跃。而复学之后,学生思维不活跃的状态从线上学习时期延续到真实课堂中,孩子们存在缺乏主动思考,动机不足等学习状态。他们会在复学后一段时间,难以适应学校紧张、快节奏的学习生活,上课注意力不易集中,学习效率低,学习差距拉大。面对老师的提问、检查,频繁的测验和考试,会紧张、害怕和自卑,他们需要一个调节适应的“心理缓冲期”。
有些孩子在学校会面临紧张的人际关系。部分学生认为疫情已经结束,对学校严格的防疫措施产生抵触情绪,与之相反的另一个极端是,有的学生对新冠肺炎病毒过度紧张,在正常的学校生活中,会紧张、害怕和恐慌,不敢与同学交往,或者交往后出现反复洗手、反复检查及反复纠结的强迫症状等。容易产生误解和矛盾,出现人际关系问题。
返校复学后,还有部分孩子,担心学习跟不上,达不到家长的期待,会情绪低落,对以往感兴趣的事情都不再感兴趣、懒散,甚至莫名流泪、无助和无望等。
建议:避免指责说教
针对这些现象,潘惟华建议:节假日时,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积极安排一些户外活动、家庭聚会,真正让孩子在假期得到休息放松,同时在玩耍中增进亲子关系;临近开学时,提前让孩子逐渐恢复良好的作息和学习习惯,逐渐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为开学提前做好准备;开学伊始,父母要及时关注到孩子是否有异常言行,发现以后,耐心询问,积极沟通,避免指责说教,尝试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孩子一起探讨,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锻炼孩子应对挫折的能力,认识到亲子间良好的互动关系,比父母的权威形象更重要;当孩子出现一些严重的情绪问题,父母难以应对和解决时,及时带孩子到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帮助。
新闻推荐
家长倾诉:小明(化名)是一名四年级的小学生,疫情之前,他的性格挺活泼、挺开朗的,和同学们的关系也很好。然而复课之后,他并没有像...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