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名“援鄂英雄”21日从黄冈凯旋。在离别之时、凯旋之际,回忆起54天奋战黄冈的日子,那些抗“疫”的高光时刻,令他们和黄冈人民此生难忘。
潘胜奇 市立医院本部重症医学科主任
昼夜鏖战改造病房
潘胜奇是青岛市市立医院本部重症医学科主任,副主任医师,青岛市第一批援助湖北(黄冈)医疗队队长。这名朴实、低调的“山东大汉”在疫情初起时,挺身而出,带领7名队员奔赴黄冈。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启用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潘胜奇和队员们昼夜鏖战,在四楼改造出了两个病区的感染隔离病房。 55岁的潘胜奇担任第三重症小组组长,将20多年积累的危急重症救治经验用于前线实战。一次,一位70多岁肾衰合并感染的老人出现了呼吸衰竭,潘胜奇和战友一起为老人做了气管插管。医生距离病人最近的距离只有40厘米,随时有被感染的可能。气管插管成功后,顺利连接呼吸机,老人的氧饱和度从最初的70%很快上升至90%,一个生命就这样绝处逢生。
孙文欣 市立医院东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士长
学黄冈方言跟患者“零距离”
孙文欣是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士长、主管护师,经历过2003年抗击非典实战和2009年甲流救治工作。 2020年1月疫情发生时,孙文欣第一时间向医院请缨参加山东省首批援鄂医疗队,担任医院临时党支部书记和护理组长,在黄冈抗疫救治前线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爹爹,你今天有没有感觉哪里不苏服(舒服)。”“都苏服……”一段视频记录了孙文欣用学了20多天的黄冈“普通话”与隔离病房里的老人交流,也记录了她的真诚和爱心。
李猛市立医院东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
防护服里汗如雨下
李猛是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副主任医师。 1月29日中午,病区41张床位全部收满,李猛和两名年轻医生率先进入病房查房。在层层防护下,李猛逐一询问41名患者,在密不透气的防护服里他汗如雨下,快走时竟感觉有些心慌、气短、头晕。他放慢了脚步,告诉自己千万不能晕倒,否则会给战友们添麻烦。
李猛负责的66床是一名气管切开的病人,由于高流量吸氧机的鼻导管与气管切开的导管不匹配,无法使用该仪器。他只能自己想办法,把吸氧面罩和高流量吸氧机的管路拆散,再进行重新组装,病人应用高流量吸氧机后,氧饱和度由78%提升到94%。
王虹 市立医院本部院区感染管理科员
确保医护人员零感染
王虹是青岛市市立医院本部院区感染管理科员、主管技师。在2月4日晚上,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中,王虹作为山东首批援鄂医疗队的队员代表接受了记者采访。 “只有确保医护人员的安全,才能救治更多的病人。”王虹就是确保医护人员们零感染的一把“安全锁”。
1月27日当晚,王虹就和队员们一起挺进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连夜“开荒”,就地取材进行环境的清洁消毒,制定区域划分标准、完善物品转运流程,用40个小时完成了隔离病区建设。王虹的战友们告诉记者:“王虹是我们的宝贝,每个人进入隔离区前都要让她帮忙把关,在她的指导下穿脱隔离衣、防护服,有她在我们就多一份安心。 ”
秦贤 市立医院东院重症医学科护士
“救一个人守住一个家”
秦贤是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重症医学科护士、主管护师。新冠疫情发生后,她剪去留了多年的长发,主动请战。在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她与队友克服重重困难与新冠病毒鏖战,从病人治疗、护理到吃喝拉撒、打扫卫生、帮病人清理口腔、喂饭,以及病区的消毒等,她用弱小的身躯担负起超强的工作任务,从不叫苦、叫累。
“虽然你衣服上没写名字,但我认得你的眼睛。 ”轮休一周后重返工作岗位,秦贤第一件事就是去看自己的 “老病号”3床73岁的大爷,细心的秦贤看到老人没穿袜子,得知是因为换病房时候扔了,交班时把自己的5双袜子委托下一班的同事转送给老人。秦贤以“救一个人守住一个家”为白衣天使的信条,参与抢救危重症患者数十例。
张月 市立医院东院重症医学科护士
战友情牢牢记在心里
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重症医学科护士、护师。 “第一次进入隔离病房时,我也有些紧张,多亏队员们互相打气,互相帮助。”张月说,虽然队员们来自不同的地区,说着不同的方言,但是配合工作完全不费事。有一次,张月遇到一名呕吐误吸的病人,需要紧急气管插管。大家迅速赶来帮忙,气管插管时的喷溅,会造成很大的感染风险,可是他们没有片刻的犹豫,竭尽所能抢救病人。虽然即将分别,但张月将这份战友情牢牢记在心里。
徐勤勇 市立医院本部重症医学科护士
用心做好每件小事
徐勤勇是青岛市市立医院本部重症医学科护士、护师,在黄冈的50多天里,徐勤勇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克服种种困难,护理好每一名患者。让人印象最深的是他刚到黄冈时的护理经验:“饭不敢吃饱,因为穿上防护服戴口罩后很闷,容易反胃;水也不敢喝,怕中间想去厕所;用治疗巾当围脖更好地保护自己。 ”在徐勤勇看来,护理工作是由每一件小事组成的,比如帮助行动不便的患者取放便盆、穿脱纸尿裤、翻身、喂水喂饭,为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为患者打热水、热中药……徐勤勇用心做好每件小事,最终凝聚成了一份对黄冈患者的大爱。
朱瑞 市立医院本部重症监护室护士
90后“暖男”冲锋在前
“90后”朱瑞是青岛市市立医院本部重症监护室的护士,也是科室里名副其实的“暖男”。接到上级通知驰援湖北时,这个阳光般的大男孩毫不犹豫地服从命令。
朱瑞说,自己和战友们成为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的垦荒者,他们参与设计、改造、清扫、规整,直到1月28日晚11点,他们迎来首批新冠肺炎患者。“当时我们的床位数总共是100张,第一天晚上就收治了48位患者,第二天晚上病区就饱和了,全是重症患者。”朱瑞说,54天里,一名又一名患者经过他们的救治痊愈出院,直到黄冈清零,他心中充满了欣慰和自豪。
王英 市中心医院院感科副主任
给予患者生命的力量
王英是青岛市中心医院院感科副主任,在黄冈他一岗双职,既是感控医师又是重症医学专业的医师,不但负责外围的感控任务,督导大家做好穿脱好防护服,保证大家安全,还负责50名患者的诊疗,同时负责两个缓冲区的紫外线消毒。病区共有50名患者,其中重症患者3名,其余患者属于普通型,病情都较前有改善好转,但心理负担较重,出现焦虑、睡眠不好等,需要给予支持和鼓励。让王英印象最深的是,从清晨开始逐一查房,查体和问诊……不知不觉2个小时过去了,当查房到40床时,可能因为问诊太久,不能饮水,王英不由得咳嗽了几声。40床的大妈关切地说:“大夫,你一定要注意身体。只有你们健康了,才能给我们治病。 ”这让王英倍感温暖。
武晓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
带领13人小组奋战一线
武晓是青岛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他第一时间请战。在黄冈,武晓带领一个13人小组奋战在第一线。谈及在黄冈的战斗,武晓说他经历了许多人生第一次:第一次穿上防护服,戴上护目镜、面屏等全副武装查房、抢救,汗流浃背;第一次穿尿不湿;第一次亲眼目睹病毒的可怕。在抗击疫情的攻坚战阶段,山东省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集中资源,建立重症病房,减低危重病人的病死率。武晓作为前线战士中的一员,坚决要求从普通救治组转重症救治组,到最艰苦的岗位上去,为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而奋斗。
曲梦媛 市中心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护士长
最忙碌时9小时滴水未进
曲梦媛是市中心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护士长,无论在黄冈市中等职业学校临时救治点还是在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曲梦媛都是第一组进入病房的护士。最忙碌的时候,她曾经连续9小时滴水未进,她所在的病区,最多时接收了61名患者。一位63岁的患者邓先生刚从重症病区转出,生活上全部需要护士帮忙,曲梦媛看到患者已经20多天没洗头了,就和队友细心地关上门窗,打来热水,给半坐卧的邓先生在床上洗了头。坚守到最后一名病人出院,她说这是医护人员最开心的时候。
孙晓 市中心医院急救中心副护士长
回到宿舍连喝水力气也没了
孙晓是青岛市中心医院急救中心副护士长,也是她所在医疗组的护理组长。2月3日,值了6个小时的夜班,她在日记中写道:“我是我们这个医疗组的护理组长,负责给组员排班和组织安排护理工作的任务。到达病区后,监测生命体征、静脉采血、病史采集、处理医嘱、取药……一刻不停。上班时一直保持高度的亢奋状态,没感觉到累。可是回到宿舍后,却连喝水的力气也没有了。心里告诉自己,得抓紧时间休息,因为明天凌晨两点半时,就要开始第二轮的值班了,我必须养足精神,免疫力棒棒的,才能更好地投入到战‘疫’中。 ”
王东海 市中心医院急救中心护士
病床前为失眠患者洗脚
“都活了大半辈子了,亲儿子也没给洗过
新闻推荐
坚定信心、化危为机,进一步做大市场 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王久军来高新区调研企业复工复产情况
半岛记者胡蕾通讯员宁杰董震3月13日下午,青岛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王久军带队来高新区调研企业复工复产情况。青岛...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