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温隔热泡沫伴他入眠。
潘祥成在租住的小院内。
潘祥成也曾向往能够住在身后的高楼大厦里。室内除了床铺之外,还有一个餐桌。餐桌上放置着他早上吃剩的油条和咸菜。而餐桌的旁边是一个可以做饭的电炉子和两个小锅,这两个小锅一个可以烧菜,一个可以蒸馒头。
陋室虽小,但生活用具一样不差,这俨然是一个小家。异地这个小家在潘祥成和妻子程运华看来“很幸福”。
“在青岛,每天晚上会吃上对象做的热乎乎的饭,还能喝上酒。”潘祥成说,“这是好多打工者向往却得不到的生活。”
>>>夫妻的账单
除掉开支,一年能攒八万块钱
2013年,当时46岁的潘祥成跟随当地的打工大军,背着行囊来到了青岛,开始了他的打工生涯。来青岛是他第一次远离家乡,青岛也是他出门的第一站。
“那时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就是凭着一身力气。”潘祥成说,老乡干什么他就干什么,老乡往哪里走,他就往哪里走。
到青岛后的第一站是汽车北站,他就这样跟随老乡在汽车北站附近住了下来,开始在建筑工地打零工。他除了力气,并没有特殊的技能。起初,他在建筑工地上扛钢管、拧螺丝,搭建脚手架,这些活计用不着过高的技术。
每天清晨,潘祥成戴着安全帽,背着装有扳手、手套和绳索的帆布背包,夹杂在浩浩荡荡的农民工群中寻找着一天的工作。除了在工地当小工外,他还拿过电镐。5年前,电镐钻头钻水泥板块的巨大声响将他的耳朵震坏了,有点失聪。如今,每每别人在他面前说话,他都得将耳朵靠近,才能听清。
听力的损伤,让他放下了电镐。他开始跟随老乡进门入户抹腻子、安装瓷砖地板。也就是从那时起,妻子也从老家来到了青岛,和他一样背着器具跟在他旁边学起了抹腻子和为瓷砖抹缝隙。
对于绝大多数农民工而言,在外打工的日子里几乎不会一成不变,如果他们的技术很单一,在潘祥成看来“难赚到钱”。对此,他后来还在搬家公司做过工。
几年里,潘祥成前后换过10多种活,身为男人,他可以从事重体力活,但他的妻子只能做一些填瓷砖缝、抹腻子、为一些家庭打扫卫生、做环卫工等的轻快活。
几年里,潘祥成的据点从青岛汽车北站到了青岛汽车总站,又从汽车总站到了中韩这个青岛最大的农民工聚居地。
几乎每个黎明,他和妻子都会在浩浩荡荡的农民工大军中,寻找着每天的工作机会。
“刚来的那几年,每天早上要去找活干。”潘祥成说,“现在是人家打电话主动找我和妻子去干活。”
潘祥成说,他和妻子来青岛这么多年,已经积累了一些人脉。因为做工认真,他们干的一些活甚至是一些老客户给他们介绍的。
随着夫妻二人对青岛的熟悉和对每一个工种、每一道工序的熟知,潘祥成和妻子开始寻找一些更适合他从事的工种。之后,他和老乡一道,开始挂在新建楼房的墙体上,为楼房外墙安装保温材料。
“每天能收入350元。”潘祥成的脸上洋溢着幸福,“这每天的350元在老家的庄稼地里是实现不了的。”
潘祥成尽管是一个挂在外墙上的“蜘蛛人”,但他们这些“蜘蛛人”近几年悬挂在墙体上的安全措施与前些年相比,有了更严格的安全保障。
“必须戴符合标准的安全帽,安全绳有两套,有一套是备用的。”他说,“备用的安全绳索保证每个‘蜘蛛人’万无一失。”
潘祥成说,这些安全措施,以前的工程部门没有严格规定,现在不一样了,现在政府部门管理严格,实际上就等于给农民工加了一道安全锁。
“以前每天都在忙,现在我们也会选择休息,一个月能干24天左右。”潘祥成说,他现在每月能有8000多元的稳定收入。妻子程运华干的是轻快活,每月会有3500元左右的收入。
看似每月万余元的进账,一年12个月并非月月如此。
潘祥成说,每年总会有用工的淡旺季,还有回家过节和收秋的日子,每天都要吃饭穿衣、交房租水电费,两人一年下来,银行卡上能剩余8万元。
>>>工资结算快
政府“做后盾”,打工环境有保障
1年8万元节余,这对夫妻感觉已经很是幸福。
7年来,夫妻二人一直留在青岛得益于他们都能及时拿到工钱和打工环境人性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人身安全的有效保障。
“能及时拿到工钱,就是我们的天。”潘祥成说,刚到青岛时,因为要工钱他曾栽过跟头,那时候辛辛苦苦为雇主干了活,可能雇主一句“没钱”,就把人打发了。他也曾有过为了一天的工钱,多次讨要却要不来的经历。让夫妻二人有亲身体会的是,这几年,拖欠工钱的现象越来越少。尤其是刚刚过去的2019年,欠薪二字从未出现在夫妻二人的生活中。如果是打零工,雇主会按天结算,如果是在大的公司打工,通常情况下会一周一结算。
农民工工钱近几年有了强有力保障,在潘祥成看来,除了得益于政府出台的监管政策之外,农民工维权意识的提升和维权途径的畅通也起了大作用。
“我们刚来青岛时,拿不到工钱根本就不知道去举报,也不知道举报途径。”潘祥成说,“现在轻点手机,就可查到举报电话,拨打了举报电话,相关机构帮着处理了,还会有电话回访。”
“1年存8万元,这若是在老家的农田里,想都不敢想的。”潘祥成难掩内心的喜悦。
值得一提的是,与前些年不同,每次回家他都要提前去超市为在老家的两个小孙子买零食和新衣服,然后再大包小包地往家赶。如今全变了。用老潘的话说,在青岛买到的美食、衣服,在老家都能买到,他已经不用“舍近求远”啦。
在青岛打工这些年,他不但有了存款,还在老家建了新房子,并计划给儿子在县城买房子。
6日早上的他,依旧早早起床。简单洗漱后,只背了他那个黑色背包,锁紧屋门后,走出了租住的那个公共小院。他很熟悉地走向了他早上时常就餐的那个小餐馆,买了4根油条和1碗稀饭。10分钟后,他擦了擦嘴角,走出餐馆,身揣那个存放着8万元劳动成果的银行卡,穿越熙熙攘攘的农民工流,大步走向预约的那辆返乡的大客车。
家,在远方。梦,在青岛。春节后,他们还来。
新闻推荐
地铁出手打造区域地标本报1月6日讯近日,青岛地铁、远洋地产与海信地产以19.95亿元联合竞得地铁4号线劲松四路站项目二期地...
青岛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