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儿童文学,全面“开花”。在青岛老一代作家和专业作家的引领下,岛城中青年作家群体形成突破之势。
在全省率先启动了签约作家制度的青岛市文联,已经在5年里成功组织3批30名优秀中青年作家签约,每批签约作家每年创作文学精品140余万字。昨日,青岛市文联第三批签约作家2019年度总结评审会在黄海会议中心召开,市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魏胜吉表示,2019年度签约作家创作成绩喜人,成绩颇丰。“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实现了新的突破。”“第三批签约作家签约以来,取得了较好成绩。”青岛市作家协会主席、青岛市文学创作研究院院长、《青岛文学》主编高建刚介绍,签约作家今年有两位获得泰山文学奖,一位获得山东省精品工程奖,以及三毛散文奖,还有的作家作品拍成影视剧、话剧,作家们出版多部著作、多篇作品发表于《人民文学》《中国作家》《诗刊》《小说月报》《北京文学》《散文》等名刊,“可以说硕果累累。”
“硕果累累”的取得,首先得益于青岛市在全省率先实施签约作家制度,青岛研究出台了《青岛市文联签约制作家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选出5个门类10名作家首批签约,从过去的“花钱养人”变成了“花钱办事”,走出了一条市场经济条件下作家管理的新路子。青岛市文学创作研究院学术交流部部长、青岛市作家协会秘书长章芳介绍,为了激励帮助签约作家的创作,文联每年还组织作家们采风交流,拓展视野,积累创作素材。“除此之外,每年组织外地和本地知名专家学者来年终评审,有针对性地把脉,指点创作方向。”截至目前,签约作家制度已经实施5年,3批签约的30名优秀中青年作家,每年创作文学精品140余万字,多部作品获得省以上重要奖项,带动全市文学创作水平显著提升。“签约作家几乎囊括青岛50岁以下的创作实力突出的中青年作家。”高建刚表示,签约制是相对专业制而言的,是一种作家与体制所属关系的创新。“签约制作家有创作任务和指标,相对专业作家而言,签约作家压力大,能激发作家创作的积极性和创作效率以及提高创作水准。”签约制还形成了凝聚力,吸引可能移居外地的作家继续坚守本土创作。
连续三期成为签约作家的卢戎认为,写作是高度自律的工作,“而签约作家制无形中对我们的创作起到了督促的作用。”卢戎坦言写报告文学前期要花大量时间采访,长篇要当年写完当年出版有时间难点,而短篇选题比较困难,发表平台又少,“记得第一届签约的时候,压力挺大。”如今写作有了积累,自己创作的报告文学陆续发表,完成任务早已不成问题。“从心态到创作都从容洒脱了许多。”这种从容让卢戎用诗性写作提高了文字的文学性,推动了自己报告文学的写作。80后作家盛文强是第三批签约作家中的新鲜人,作为一位职业作家,他笑言“不写作就没饭吃。”签约制对他而言,更多在于激励自己在“纯文学”的创作深耕,2019年,盛文强出版了全新作品《海神的肖像》,这本书是考察手记、风俗考、图像志、民间故事、文学想象和历史碎片的综合体,是他书写的海洋系列力作。山东省作协副主席、《山东文学》主编刘玉栋在昨日的评审会上表示,盛文强等青岛作家追求体系化、专业化的写作,虽然在专业知识上比不过学者专业的阐述,但是他们这种写作切入的角度非常好,专业知识与文学融合得很好,“青岛作家给了我们启发,青岛作家有很多值得全省作家去学习关注。”
近年来,青岛的中青年作家群体不断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火热的生活中汲取文学养分,用手中的笔描绘新时代画卷,深情反映人民富有朝气和幸福感的新生活,创作了一大批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精品佳作。尤其是青岛市文联第三批签约作家2019年度创作成绩,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实现了新的突破。“目前,青岛已形成在老一代作家和专业作家的引领下,中青年作家群体的突破之势。”高建刚总结,青岛文学已经形成了令人欣喜的局面。
新闻推荐
“青岛制造”联手为市民送年货“豪礼” 神秘“红盒子”将空降市南、李沧、西海岸
本报12月13日讯12日,神秘“红盒子”空降海信广场,正式为“青岛制造品牌线下体验馆”活动拉开序幕。本次活动是“青岛制造”...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