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我在平度县邮电局工作。快要过年了,我和妻子商量着想给家里添点新鲜玩意。当时,电视机已经开始进入城里的居民家庭了,妻子说:“咱也买一台吧。”于是,我花410元在县五交化门市部买了一台丹东产的14英寸黑白电视机,放年假时用自行车载回了乡下的老家。赶巧,年三十晚上央视第一次直播春节联欢晚会,全家人一起吃着饺子,看着春晚,守着岁,过了一个沾有现代化气息的春节。
那时候,我们这些家在农村的职工,家里基本都没有电视机。我和妻子虽然都有工作,算是让人羡慕的“双职工”,但各自每月的工资也不过三十几元,除去赡养老人和供孩子上学,没有太多积累。410块钱相当于一个人一年的收入,是一个不小的数目。看到电视机给全家人乃至街坊邻居带来了快乐,我俩觉得这笔钱花得值。
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开启了俺家的“电视时代”,陪伴我们走到了1990年。又要过年了,妻子有个同事在北京有亲戚,费劲巴力地弄到一张彩电票,在北京买到一台20英寸牡丹牌彩色电视机。妻子同事的父亲去北京走亲戚,不惜一路辛苦,硬是把彩电背回了平度,可全家人无论如何舍不得花2000块钱买下这台彩电。他们家的老人说:“两千块钱哪,都能盖三间房了,这彩电咱可看不起!”实在拗不过长辈,妻子同事只好忍痛割爱,把彩电转让给了我们。这年春节,俺家的电视画面由黑白的变成了彩色的。
1998年,单位最后一次福利分房,我分得一处。乔迁新居之后,20英寸电视机摆在客厅实在显得太小,我又买了一台32英寸海尔牌彩色电视机。新买的彩电具有“画中画”功能,从小画面可以兼顾到其他频道的内容,以便随时切换到想看的节目,这在当时已经是比较先进的了。
2002年,因为儿子大学毕业到青岛工作,我们在李沧区买了新房。好马要配好鞍,家电也都换了新。一台三星牌46英寸液晶彩电,挂在了客厅电视墙上。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边看电视边聊天,其乐融融,好不快活。
随着年龄渐大,我和妻子的眼力有点跟不上了,时常看不清电视字幕上的小字。儿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2012年又买新房后,不再做电视墙,也不再买电视,而是弄回一台投影仪,把影像直接打到了雪白的墙壁上,俺老两口坐在家里就看上了“小电影”。
1983年到2019年,俺家光电视机就更新了四次。蒸蒸日上的好日子,让我们这代人的晚年生活多姿多彩。
新闻推荐
早报11月6日讯11月1日10时,2019青岛智慧城市典型案例评选正式进入投票阶段。截至11月6日17时,活动前5日累计有效投票已超过...
青岛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青岛,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