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接受完 “第一响应人”培训,并且拿到了证书,就成功运用学到的知识挽救了一名在海水浴场突发疾病的冬泳爱好者。 47岁的市民杨海燕说,这让她更感觉到参加“第一响应人”培训的作用,她希望大家都能去学习一些“第一响应人”的知识,在遇到突发情况时有能力应对,不仅对自己的家人,对整个社会都是有益的。
冬泳老人突发疾病
“11月1日早晨,一名70多岁的老人在第一海水浴场冬泳的时候,突发疾病晕倒,被大家抬上岸的时候已经没了呼吸,但在一名女冬泳爱好者的急救下,在120急救车赶来前,老人已经逐渐恢复了呼吸,送到医院后已经没有大碍了。”11月2日,市民宿女士给早报记者发来一段视频,一名身穿泳装的女士,用标准的动作在给一名躺在沙滩上的人做心肺复苏按压,同时在指挥着其他两人做人工呼吸以及按摩手臂。宿女士说,多亏这名女士及时出手,因为此前大家把老人抬上岸,都不知道怎么应对。
根据宿女士提供的线索,记者多方打听找到了视频中救人的女士——47岁的钢琴老师杨海燕,也是青岛市“第一响应人”培训受益者。
“当时我刚换完泳装,正在做热身,看见一群人从海里抬上来个人,就赶紧跑过去看。 ”杨海燕告诉记者,她发现被抬上来的人是一名老人,一名女士正在给他做心肺复苏按压,但按压的位置并不对,于是她就赶紧上前,表明了自己是“第一响应人”,接受过专业救护培训,可以由她来操作。
做了7个心肺复苏循环
“这名女士也赶紧说不太懂,就急忙让开位置,开始协助我。”杨海燕说,她开始按照所学的知识,给老人做心肺复苏按压,一名小伙子在一边配合她给老人做人工呼吸,就这样,两个循环后,老人逐渐开始有了微弱呼吸,并且吐出了一些呕吐物。
杨海燕告诉早报记者,在120急救车到来前,她和那名小伙子一起,总共给老人做了大约7个心肺复苏循环,老人的呼吸也逐渐开始平稳,120急救车到来后,她马上将老人的情况告诉了急救医生,医生经过处理后,迅速将老人送往了医院。 “抢救期间,那名小伙子更认真,不顾老人满嘴的呕吐物,做嘴对嘴人工呼吸,让人敬佩。 ”
刚学完急救知识第四天
杨海燕一番“教科书”式的急救操作,让很多人以为她是做专业救护工作的,其实不然。 “我4天前刚接受完‘第一响应人’培训,用上也是巧合。 ”杨海燕告诉记者,之前她完全不懂急救,但因为常年在第一海水浴场冬泳,见过一些急救的场面,后来得知青岛市有免费的“第一响应人”普及培训,于是就抽出时间参加了。
杨海燕说,1天的培训时间,学习了急救理论知识,实操了心肺复苏、包扎等常用项目,没想到这么快就用上了。
“参没参加过培训真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学到知识后就敢放心大胆去救人了。 ”红十字999救援队队长江明曾告诉记者,很多学员都表达过这样的观点,知道一些急救知识,但紧急情况下需要操作的时候就胆怯了,怕做不到位,而接受过培训并且考核合格的持证“第一响应人”则不同,这就是我们青岛市连续4年普及 “第一响应人”培训的作用,目前青岛市的急救水平已高于全国同类城市。
延伸
第一响应人“救”在身边
“我真希望大家都能接受‘第一响应人’培训,那样我们身边突发疾病的人就有很大希望被救回来。”经过亲身体验后,杨海燕反复和记者强调,学到这门知识太重要了。
记者了解到,从2016年起,青岛市政府已连续4年将开展“第一响应人”应急救护持证培训列为市办实事,每年培训2万多名“第一响应人”。
青岛市红十字会牵头培训期间,还启用了 “互联网+应急救护”培训新模式,综合运用移动APP、网站系统、传输、互动的技术手段,开发建设的“第一响应人”云平台正式上线运行,实现了“第一响应人”网上注册、在线学习测试,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救护员管理信息化、平台化的“互联网+应急”新机制。2018年,青岛市结合国内外先进城市做法,在全市公共场所设置了60台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覆盖全市七区范围内机场、车站、码头等交通枢纽,会议中心、会展中心、文化体育场馆、景区、公园等人员密集场所,市民活动中心、政务服务大厅等窗口共计49个单位60处公共场所。 记者 孙启孟
新闻推荐
顶着白眼,她带领社区创建美丽庭院 青峰社区妇联主席宣讲美丽乡村愿景,获得居民认可
半岛记者王丽平报道本报11月3日讯见到孙雪霞时,她正在走访社区居民的家中,这样的走访,她几乎每天都在做,看着居民...
青岛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青岛,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