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肖芳
10月16日,“2019年中国机械500强榜单”发布,来自青岛市城阳区的民营企业青特集团有限公司连续3年上榜,并首次挺进百强榜,位列第98位。
这个中国特种汽车行业龙头企业,目前拥有6大生产基地、控股26个子公司、年销售额100多亿元。而其前身,只是一个创始于1958年的修理农机的公社办小厂,最初只有20名员工、6间民房、简陋的手工设备、几万元产值。
从一个作坊式小厂,到一个大型企业集团,回忆青特走过的61年,67岁的青特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纪爱师认为,关键在于把握住了时代机遇,实现了跨越发展。
1972年,刚满20岁的纪爱师进入青特前身“城阳机械厂”工作。这家工厂当时是一家主要生产农具的乡镇企业。1983年,看到国内汽车行业对汽车铸造件有旺盛需求,工厂转向生产汽车车轮、减速器壳、后桥壳等汽车铸造件。对于青特来说,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作坊式小厂由此踏入汽车行业的大门。
这种转型并不容易。有一次,工厂争取到了五辐轮毂和刹车鼓产品出口业务。这种铸件在当时标准极高,工厂试验搞了一次又一次,铸造车间开了20多炉仍没成功,损失近10万元,这在当时大约是企业半年的利润。身边很多人都泄气了,但纪爱师却斩钉截铁地说:“别人能做的事情,我们照样能做,必须把产品造出来!”他组织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不断对炉料和造型工艺进行改进。历时近两个月,产品终于试制成功,送到国外一次通过鉴定,并被列为免检产品。
1987年,纪爱师随中国汽车进出口公司组织的商务考察团到美国,看着公路上各种各样的挂车、箱式运输车、油罐车,他看到了中国汽车市场一块没人动过的大蛋糕。回国后,经过市场调研,纪爱师断定,发展特种汽车是个千载难逢的产业机遇。
可是这次,种种非议和质疑扑面而来。顶着巨大压力,纪爱师率领团队作了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撰写出10万字的可行性研究报告。1992年元旦,中国汽车工业进出口总公司决定为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乡镇企业借款,后来又将借款改为投资,双方共同投资2000万元,开发生产特种汽车。1992年上半年,第一辆标有“青岛特种汽车”的集装箱半挂车上路。1992年12月8日,中国汽车工业进出口总公司同青岛汽车配件一厂正式签约。至此,青岛中汽特种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青特的第三次转型,发生在2000年前后。当时,国内驱动桥还没形成批量生产,青特集团却看准了国家发展重卡的趋势,进军重卡驱动桥领域,生产“青特”牌驱动桥。在随后重卡井喷式发展的机遇中,青特拥有了近百种规格的车桥产品,批量为全球各大汽车厂家配套,产品远销欧美、澳洲、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截至目前,青特先后承担国家级计划项目13项,省、市级106项;拥有国家专利1000余项,位列全国车桥行业第一;主持制定修订国家汽车行业标准2项,参与修订国家汽车行业标准7项、地方标准2项。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给民营企业创造了太多的机会。我们非常庆幸生活在这个蒸蒸日上的时代,正是这个时代造就了青特集团。”纪爱师说。
面向未来,青特集团再次开启了战略转型之路,发力汽车行业“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目前,青特集团已与北汽福田、清华大学天津高端研究院分别签订了新能源冷链物流车以及产学研方面的战略合作协议,准备在高端物流装备、产学研融合等方面再上新台阶。
新闻推荐
本报10月28日讯27日下午1时30分许,棘洪滩派出所接警称,辖区前海西一住户家中进了贼。巡逻民警迅速赶到,与房主蔺先生将小偷...
青岛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青岛,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