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青岛 今日即墨 今日胶州 今日平度 今日莱西
地方网 > 山东 > 青岛市 > 今日青岛 > 正文

补完文化课还有兴趣班,一个孩子月花费两三千元是常态 课外辅导的“痛”何时止

来源:半岛都市报 2019-10-24 02:27   https://www.yybnet.net/

同安路上林立着多家教育机构。文/图半岛记者李珍实习生韩雨洁

10月13日是周日,早上10点,家教老师会准时到初三学生小王位于山东路的家中给她上语文辅导课。中午12点下课后,小王只有半小时的吃饭时间,12点半她就要出发去台东上物理课。物理课后,还有一节舞蹈课在等着她。下午5点30分,小王在车上把晚饭解决掉,她还要赶紧去辅导班上数学课。晚上8点,所有的课程终于上完,这一天,小王课时费共消耗1340元。“现在的初中生确实太累了,一到周末就要上各种辅导班,家长的花费也不少。”这是很多家长的共识和无奈。到底有多少孩子在上辅导班?花费多少?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风潮

“别人都报,我们不报也不行”

在调查中,记者采访了29名学生家长,以及12位教育行业工作者,调查结果显示,受访的初中生每月在课外辅导的费用平均在3000元左右。

家住山东路的小刘目前在市北区某私立中学就读,小刘每周末都要上三个辅导班——语文、数学和体育,每门课各上两小时。其中语文和数学是一对一的教学,每月开销大约在3500元,占到家庭总收入的四分之一。说起辅导班的开销,小刘的妈妈介绍说:“这孩子就是个碎钞机。我们为了他上学方便还特意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还好有孩子姥姥支援,要不然早就喝西北风了。”

与小刘就读于同一所私立中学的小孙,也上了很多辅导班。小孙今年上初三,她母亲告诉记者:“这是最后一年了,钱不钱的真的是次要的,最主要是能提高孩子的成绩,别耽误时间,现在孩子的时间是最宝贵的。”

李敏(化名)就读于青岛39中市北分校,今年上初二,父母是生意人,收入不稳定。李敏的妈妈告诉记者,孩子每月在课外辅导上的开销大约2500元。“这还是平时,如果是寒暑假,费用得翻一番。”李敏的妈妈说,“但是你不报也不行,班里同学都报班。”

小周今年上初一,九月份刚升入青岛33中,日常他吃穿都很节俭,据了解,小周每月在辅导班的开销大约3500元。当记者问3500元占家庭总收入的多少时,小周的妈妈低头沉默了几秒钟,抬起头来说:“一半吧。”

■无奈

初中生课外班一年花七八万

张老师之前在青岛某教育机构从事管理工作,据她介绍,有个初中学生之前在她工作的教育机构学习,每月花费7000多元。在她的职业生涯中,家长一次性在教育机构给孩子预存七八万元学费的不在少数。张老师告诉记者,七八万元也就够一个孩子学一年。“我了解到,还有学生家长一次性预存20多万元学费的情况。”

在记者采访的29名学生家长中,有11个家庭在课外辅导班方面给孩子花费在3001元~4000元,占比最大,37%左右。另外每月花费2001元~3000元的家庭占25%,1000元~2000元的家庭占比20%,每月花费5000元以上的家庭占比17%左右。

随着消费观念的改变,许多家长认为,孩子的成长是一次性的,不能重新再来。家住李沧的孙先生的孩子目前是一名初二学生,每周末在市北区一个教育机构补习。他告诉记者:“家庭条件哪怕不是很好,也不能耽误了孩子的教育。”孙先生的孩子每周自己去辅导班上课,要倒3趟公交车。

近日,韦德英语资金链断裂后,学员仍要还教育分期贷款的新闻引起了广泛关注。记者采访中了解到,青岛也有家长在教育投资时提前消费,刷信用卡或者分期贷款支付学费。

■意外

有家长选班忽略教学资质

记者采访了解到,在升学压力下,学生家长在教育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大,青岛的教辅行业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许多人都看好了这个行业,希望能赚取利润,但并不是所有机构都有办学资质。

2018年10月31日,青岛市市北区教育局、李沧区教育体育局发布无办学许可名单,共涉及53家培训机构。

2018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8〕80号)和《关于切实做好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整改工作的通知》(教基厅〔2018〕8号)等文件。在《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和《关于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的实施意见》中,对教师资质、机构场地设施等提出了硬指标,而且明确规定校外培训收费不得超过3个月或者60个课时包。

王女士家住市北区,她的女儿目前就读于青岛65中,记者问是否在意办学机构资质时,王女士不假思索地说:“当然在意啦,但是在报名的过程中,也从来没有提出查看任何机构的资质。”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大多数家长都表示,不在乎机构是否有资质,选择的标准也大多是“朋友介绍说教得好”这样的理由。

39中市北分校李同学的妈妈说:“我不在乎它(教育机构)是否有资质,只要孩子提成绩就行。有的家长可能会选择知名度大一些、品牌大一些的,但我不会。”

就读市北区某私立中学的刘同学的妈妈说:“选择教育机构都是朋友之间相互打听,我们有一个从小学延续到现在的妈妈群,平时会在里面交流孩子的学习情况,焦虑的时候会相互取暖,鼓励。”

新闻推荐

青岛市清廉家风馆启用

□记者李媛通讯员王恩全刘弋畅报道本报青岛讯10月21日,由青岛市市北区纪委区监委打造的青岛市清廉家风馆正式启用...

青岛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补完文化课还有兴趣班,一个孩子月花费两三千元是常态 课外辅导的“痛”何时止)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