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画家吴冠中百岁诞辰。上海中华艺术宫等机构正在展出其作品。
同为杭州国立艺专毕业生,吴冠中选择了与留法的画家截然不同的道路,他回到本土,因“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等提法引起争议。然而,在吴冠中的艺术人生中,谁是他的“假想敌”?
吴冠中(1919-2010)
吴冠中特立独行,单打独斗,一生“树敌”无数,有的是真敌人,有的是“假想敌”,还有的实际是竞争“对手”。
画家都有真性情,吴冠中也不例外。既生瑜何生亮,其实吴冠中在画画上真正的对手,真正的“假想敌”——是他的同学赵无极。
这情形,有点像毕加索,他心里最害怕的对手是马蒂斯,马蒂斯是他的“假想敌”。据说毕加索最忌惮马蒂斯,每当自己灵感枯竭,总要借故去看看马蒂斯最近又画出什么好画,然后“偷”几招用用。他还颇富心机,买了张很普通甚至说很差的马蒂斯作品,挂在自己的画室里,逢人便说,“你看马蒂斯,画得这么差!”
(左起)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
吴冠中作品《青岛红楼》
赵无极比吴冠中高一年级,是吴大羽的得意弟子,还当过他的助教。本来吴冠中和他,同学俩关系挺好的,1947年吴冠中公费留法,第二年赵无极带着夫人谢景兰一起来巴黎留学,吴冠中陪他找房子安顿下来,晚上就住在他家,睡在沙发上。后来,吴冠中回国,赵无极留在了法国,并渐渐成为国际知名的艺术家。这里面有各自经济能力的考量,还有家庭的拖累(吴先生夫人留在了国内,和公婆一起生活,还生了长子吴可雨)。更主要的,我想还有思想观念的原因,相比而言,赵无极比他豁达洋派。
杭州国立艺专校友丁天缺(左一)与赵无极合影(前排右一)
暌违三十多年后,1981年冬天,吴冠中以中国美术家代表团团长身份赴西非尼日利亚、塞拉利昂、马里访问。回国时途经巴黎,停留三天,与老友朱德群、熊秉明、赵无极重逢见面。那次吴冠中和赵无极久别重逢,相谈甚欢。不久,1982年前后,贝聿铭来北京造香山饭店,邀请赵无极作画,赵无极到北京,住北京饭店,有段时间天天和吴冠中见面,还特意到吴冠中什刹海附近的家里去做客。那房子没有厕所,吴冠中关照他少喝水,解手不方便。老友相见,非常开心,那天赵无极在他家喝了很多黄酒,结果吴老带他去外面街道上的厕所方便,因为那里比较干净。
后来,彼此渐行渐远,就不大开心了。1985年,赵无极在杭州母校讲课一个多月,很多同学都去看赵无极了,连远在广东潮州的庄华岳也来了,丁天缺是几乎天天陪着老同学,但吴冠中没有来。1989年,吴冠中去巴黎写生访问一个月,见了老同学朱德群和熊秉明,一起游览,一起参观,回来的文章里独独不提赵无极。2002年的《巴黎缘》文章中他这样解释,“1989年春寒料峭,我和妻到了巴黎,住在凯旋门附近一家三星级旅店里,就在西武驻巴黎办事处的近旁。我要专心写生,不参加一切活动和应酬,除老同窗朱德群和熊秉明外,没通知其他熟人。”
1993年,吴冠中在巴黎赛努奇东方艺术博物馆举办画展,非常风光,赵无极也去参加了开幕式,赵还邀请吴冠中和朱德群等人去他的画室叙旧。但吴冠中在回来的文章《又见巴黎》中也一字不提,所有老同学都不写,只说:“五十年来我深切体会到孤陋寡闻是不利因素,而土生土长是珍贵品质,我们的路格外不平,格外长。留在巴黎的老友们将东方引进了西方,做出了令西方人瞩目的贡献,他们是巴黎的重要画家了,他们宽敞的画室令人羡慕,相比之下我没有画室,或只有袖珍画室,袖珍画室里的故事说不完。”话里话外,酸溜溜的。
赵无极《Bonne anne?e》油画 1953
赵无极《29.09.64》油画 1964
在1997年出版的《圆了彩虹——吴冠中传》中,作者非常直接,对赵无极、黄永玉颇有微词,里面说赵无极因为娶了法国老婆,行为处事,对老同学简慢起来。书中直言不讳,“吴冠中与老同学朱德群、熊秉明一直保持着质朴诚恳的亲密关系,而同赵无极之间,总觉得似乎有层看不见的隔膜....”(《圆了彩虹——吴冠中传》,页431,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又说黄永玉拿走了一幅吴冠中的一幅油画,说好交换的,但黄没有给吴冠中画,于是渐渐断了交往。书里说,世态炎凉,让吴老心里不是滋味。但我看了觉得鸡毛蒜皮,不是俩人产生嫌隙的主要理由。
长期以来,笔者一直听闻吴冠中和赵无极之间曾经关系不错,但后来闹掰了,不大来往,只是一直不清楚其中真实原因。正好笔者最近参与筹备吴大羽弟子“丁天缺、庄华岳、吴藏石同学三人展”,经庄华岳家人指点,发现赵无极写给好友庄华岳的一封信。信里提到,1982年初,老同学赵无极到北京,“冠中在北京每天都见面,除掉我到西安和大同的几天,我们谈得很多,很坦白。他给我看他的画,我也诚恳的说我不欢喜的地方。他同我说在国内画画都要讲体材,形象受很多限止(制)。我觉得他的画根底上还是太旧,观察得不够深,所以画面上还有许多一班(般)看法的处置办法,我想所谓学院画开始也是一样的道路。我提起Breugel(勃吕盖尔)和Rembrandt(伦勃朗)虽然题材是平民的,但处置得同别的画家不同,我认为他们是写实画家最好的例子。”(致庄华岳信,1982年3月24日。此信现藏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并收入《人生之洗——庄华岳艺术展文献集》,页90,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6年)。
赵无极这番话无疑让吴冠中觉得自己大受委屈,大大刺伤了他的自尊心。也许赵无极并不了解当时国情,不免有点苛求。但对于老同学的意见,吴冠中一直耿耿于怀,也很不服气,让他觉得两面不是人,夹在东西方之间,国内的人觉得他太新,国外的人又觉得他太旧。说实话,这口气,他一直咽不下去。
赵无极《22.07.64》油画 1964
吴冠中晚年功成名就,面对采访他更直接袒露心扉:“那时候我心里面有一个落差,但是我不服气,因为我觉得他走的路,不是我要走的,完全是两条路,我们虽然过去是同学,在法国也碰到过,但是他顶多在法国画苑开一朵玫瑰花,顶多是开(法国的玫瑰花)。几十年以后看,他没有实际东西,没有个人,他从法国学来,拿一点中国味道,加一点中国东西进去,在西方学者看来比较新鲜。我回来完全是走苦难的路子,我的路比他苦得多,但是我同他方向完全不一样。”(转引自“吴冠中谈文艺名家”一文,载《文史参考》第13期,第67页,2010年7月5日。)
1999年11月,文化部首开为在世艺术主办展览的先例,在中国美术馆为吴冠中举办大型画展,同时还举行了吴冠中向国家捐赠作品仪式。国内外学者和美术家数百人还出席了在王府井饭店举行的“吴冠中艺术学术研讨会”。这次盛况空前的展览及活动,一举将吴老的艺术声誉推向顶峰,一时海内无敌手,让他着实扬眉吐气。
吴冠中《拉萨龙王潭》油彩 木板 1961 中国美术馆藏
吴冠中《西藏女乡长》油画 1961 中华艺术宫藏
酝酿已久,早在展览前的10月9日,他在《文汇报》发表《横站生涯五十年》长文,制造舆论,可以看做吴冠中的“艺术宣言”来读。文章中,他从早年伦敦公共汽车上受到的零钱歧视,到巴黎留学期间遭遇的种种怠慢,让他“不知不觉间,我带着敌情的观念在学习”。再到回国后遭遇的种种不公和艺术观点的冲突,他和极左教条的斗争,和传统派的对擂。他说他像鲁迅一样,“腹背受敌,必须横站,格外吃力。”他感到自己“一直横站在中、西之间,古、今之间。”全文上下,铿锵有力,充满爱国热情,通篇就是一部“记仇史”、“英雄战斗史”和“扬眉吐气史”。
文中有一段特别提到:“我不属于法兰西,我的土壤在祖国,我不信在祖国土壤上成长的树矮于大洋彼岸的树。“中国的巨人只能在中国土地上成长,只有中国的巨人才能同外国的巨人较量。”这是我的偏激之言,肺腑之言。”
这篇雄文后来作为前言,收入北京三联书店为他出的四大卷《生命的风景——吴冠中艺术专集》画册前面。“中国的巨人”这段话他后来也曾多次提到,学生王怀庆去美国留学,临行前,老师也这样殷殷嘱咐。
我是过了很久,才琢磨出来,这段话,无疑是说给赵无极听的。
写于2019年9月10日教师节
新闻推荐
本报10月16日讯记者从城阳公安分局了解到,民警近日从一起电信网络诈骗案入手,远赴湖南、广东等地,打掉了一个专门注册空壳公...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