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时代的纪念碑。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一座座建筑就像一滴滴水珠一样折射着社会的进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公共建筑,图书馆、体育馆、剧院、会堂……这些富有特色的公共建筑营造了各式各样的公共空间,它们不仅承载着市民的记忆,对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与美好向往,也在一次次建设中刷新着城市地标,见证着岛城的发展速度。
意义公共建筑展现城市形象
当我们坐在大剧院里,愉悦地欣赏一场音乐剧;当我们徜徉在图书馆中,手指拂过一本本书的书脊;当我们奔跑在体育馆内,肆意挥洒着汗水;当我们走进会展中心,近距离接触最新鲜的科技和最时尚的展品……一个个公共空间,正是由公共建筑所支撑、所形成的。
“公共建筑的称呼比较宽泛,建筑大体分为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这两类,民用建筑又分为两大类,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从广义的范围来讲,公共建筑涵盖除了用于居住以外的几乎所有建筑类型,覆盖面非常之大,类型非常之多。”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教师成帅介绍说,简单来说,公共建筑就是指所有给公众来使用的建筑。“由于公众的类型有所不同,它又具体细分为很多种,常规上所指的公共建筑,更多的是会堂类的、文娱体育的、观演类的建筑,像是会展中心、博物馆、美术馆、影剧院之类的建筑。”在成帅看来,公共建筑是公众活动的典型的集会场所,可以满足公众的不同需求,在此条件下又可以展现城市形象,所以往往都是城市的地标性建筑,不仅展示了城市乃至国家的形象,其背后也烙着独特的时代印迹。
历程建筑发展经过三个阶段
在当下的青岛,无论从事何种公共活动,都能找到相符合的公共空间。去年省运会投入使用的青岛市民健身中心配备了国内一流的综合体育设施,海浪、贝壳型的体育场馆令人惊艳;今年刚刚落成的中国·红岛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以下简称红岛国际会展中心),展馆面积达14.5万平方米,相当于青岛国际会展中心面积的3倍,标志着青岛会展业进入了智慧场馆时代;正在紧张建设中的青岛科技馆,独特的“钻石”造型闪耀夺目,建成后将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集科普教育、科学娱乐、教育培训及科技休闲于一体的科技馆综合体……这些新建、在建的公共建筑,不仅为市民提供了合适的活动空间,也因设计新颖、造型别致,成了城市的新地标、巨型的“艺术瑰宝”。
然而,如果将时针向前回拨70年,那时的公共建筑并不像如今这样丰富多彩。“青岛的公共建筑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成帅说,第一个阶段是从新中国成立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新中国成立初期,需要恢复生产,所以总体来说,那个时期公共建筑的建造量并不是很大。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生产略有恢复,有一些公共建筑开始出现。”在成帅的表述中,当时青岛最有代表性的公共建筑是人民会堂和八大关小礼堂。尤其是人民会堂,其设计参照北京人民大会堂式样,造型气势磅礴、庄严雄伟,如今仍是青岛市的大型会演综合体,也是市民参政议政的重要场所,在建成后的近60年间,见证了青岛的城市巨变。“这一时期公共建筑在结构上没有太多发展。”成帅告诉记者,这些公共建筑结构上多采用井字梁的钢混结构,有些小型建筑上面的屋架还用的是木屋架。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公共建筑的发展都比较缓慢,风格与建构技术一直延续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做法。
发展时代变化功能不断演进
改革开放后,伴随着经济的腾飞,公共建筑开始涌现。“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是一个适应期,刚刚开始学习。上世纪九十年代到2000年前后,公共建筑迎来了一个巨大的提升。”成帅说,技术层面上,现代的新型材料开始出现,比如外立面的材料、幕墙的使用,相对于以前的石材、抹灰、瓷砖,新材料的可塑性更强,这也就给建筑多样性的出现提供了基本的客观条件。
而从2000年至今的近20年内,新的建筑不断增加,建筑多样性出现。“很多国际设计团队进入中国来做方案,导致公共建筑的风格出现了很大不同。像影剧院、美术馆没有太多限制,可以极大体现设计师的个人特色。”成帅介绍,在结构体系,技术和材料性能上也都有很大的提升。“现在的钢结构和以前的不一样,会有一些复合材料,强度等都会大量提升,所以可以做得更轻薄。比如,邮轮母港采用的是不多见的折板结构;红岛站采用薄翘结构,双曲面设计,更加科学合理。”
在各种建筑类型中,公共建筑与时代的联系最紧密,其功能也是追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演进。无论是在结构形式上还是功能上,都越来越复合。“比如说,剧院渐渐地向文化中心的方向发展,已不再是单纯的剧场的性质。再比如说,红岛国际会展中心就是包含了会展、酒店、办公等多种功能的综合体。”成帅举例说。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记者傅春晓摄影徐常青实习生张誉文
专家观点
文化设施给市民美的享受
讲述人:青岛腾远设计事务所总建筑师王震铭
最近一段时间,青岛市图书馆新馆的选址工作启动,这一消息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作为岛城知名设计师,王震铭也十分关注图书馆新馆的动态,因为他正是现青岛市图书馆的设计师之一。位于延吉路109号的青岛市图书馆建成于2004年,15年来,已经成为市民主要的文化场所之一。图书馆正面以巨型的框架意喻知识之门向着市民开放,是市图书馆的造型特点,海量的藏书是读者的巨大精神财富,合理的平面布局解决了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
“接到市图书馆设计任务时,我还是一名年轻的建筑设计师。”王震铭1992年大学毕业后进入建筑设计行业,从业已经近30年,出自他之手设计的公共建筑不计其数,但他仍对以图书馆为代表的文化设施情有独钟。在王震铭看来,文化设施的建设投入,可以给市民以美好的精神享受,可以让市民近距离接触高品质文化,意义非凡。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青岛市不断加大对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近年来新建成的中铁·青岛世界博览城、凤凰之声大剧院淋漓尽致地体现了青岛建设的最高工艺,同时也代表了青岛的城市形象。”王震铭认为,建筑是“生长在这片土地之上的果实”,应当和当地的文化、文脉、地貌、气候等都产生联系,凸显城市气质和本土特色。青岛的文化设施就极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如,青岛大剧院的设计主题由山、海、云构成,银顶飘逸、自然的形态流淌出海浪涌动的韵律,又仿佛云海的漂浮不定、变幻莫测;坐落于美丽的凤凰岛上的凤凰之声大剧院,“顺理成章”地以“凤凰”为元素,整体宛如一只展翅腾飞的凤凰,全方位展示了“凤凰”的独特神韵。
“青岛是一座具有艺术氛围的城市,今后的文化设施必然会越来越多。这些文化设施的打造应该兼顾各类群体的需要,从大到小、从广到微,应该考虑到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人群的综合需要。”在文化设施的打造上,王震铭认为,应该既有国际化,又有本土化,一方面要结合当前青岛市建设国际大都市的目标,另一方面也要体现青岛的海洋文化、海派文化,将青岛打造成多元化的艺术之都。他还提出了文化设施的共享理念,“比如学校中的音乐厅和报告厅等设施,可以向社区或者街道开放,将已有的文化设施充分利用起来。”
新闻推荐
缘起:青岛的张先生在深圳买5瓶矿泉水,网络不好无法支付,答应过后把10元水钱转给对方,但所拍付款二维码不清楚无法兑现承诺热...
青岛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青岛,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