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大附院历经德占、日占、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变迁更迭,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改头换面。
1974年《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分别刊发《在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上前进——记青岛市市立医院外科胆石小组的事迹》文章。
这座小楼就是上世纪70年代青岛市妇幼保健院(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前身)的旧址,从这里妇儿人开启了他们的开拓之旅。
1951年7月,青岛市卫生局接管“信义会医院”,同年12月更名为“青岛医院”,即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前身。
上世纪90年代的青岛阜外医院(原青岛港口医院)急诊门。当时,医院从陵县支路搬到了南京路。半岛记者王鑫鑫
卫生事业的发展事关百姓的身体健康和医疗保障水平。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青岛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持续推进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卫生投入不断加大,卫生服务体系日臻完善,医疗卫生队伍不断壮大,疾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医疗保障覆盖范围逐步扩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改善,全市卫生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新中国成立初期,本市医疗机构很少,全市仅有医疗卫生机构80处,大小医院只有26处,其中有8处是小型公立医院,其余均为床位很少的私家医院,医疗设施和诊疗手段极为落后。新中国成立后,本市投入大量经费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新建、改建了大批医疗卫生机构,各区市都建立了规模较大的综合医院及各种专业医疗防治机构,医疗条件有了明显改观。改革开放以来,本市医疗卫生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公共卫生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强,逐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医疗、预防、妇幼、科研、医学教育和药品检验医疗保障体系,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的城乡卫生服务网络。截至2018年底,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8027个,其中医院421个。
卫生医疗条件明显改善
新中国成立初期,本市共有医疗床位1079张,2018年医疗床位达到5.3万张,是1949年的49倍;全市每千人口拥有医疗床位由1949年的0.27张提高到6.8张,有效缓解了城乡居民住院难的矛盾。同时,卫生技术人员也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2018年末全市共拥有卫生技术人员8.4万人,是1949年的31.5倍;其中医生3.5万人,是1949年的27.2倍,卫生技术人员队伍迅速壮大。目前,本市每千人口拥有医生已由1949年的0.32人提高到4.23人,有效缓解了城乡居民看病难的矛盾。
医疗保障制度更加健全
1998年,我国颁布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开始在全国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拉开了从计划经济下劳保医疗与公费医疗体系向市场经济下社会医疗保险体系转变的改革历程,逐步建立起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内的三大医保制度,初步构成了覆盖全体国民的医保体系。自2002年6月起,青岛市城镇职工(含企事业单位)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实施。2003年4月1日,市属卫生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按照规定缴纳养老、医疗、失业保险,正式进入社会保障体系;2003年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开始试点,正式推开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改革。2013年,本市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合并,建立全市统筹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至2018年底,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98.95万人。包括基本医保、大病保险、补充保险、医疗救助、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捐助在内的全覆盖、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立,保障能力和水平得到大幅提高。
新闻推荐
半岛记者杜金城9月26日上午,青岛国信双星篮球俱乐部在国信体育馆举行了2019~2020赛季CBA联赛“双星锦湖杯”季前赛(青...
青岛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