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道癌、原发性肺癌、原发性肠癌,这三种恶性肿瘤中任何一个出现都会让患者痛不欲生,但却同时出现在一名60岁的浙江老人身上。近日,一则“男子患上3种癌”的消息刷爆朋友圈,市民在为其惋惜的同时,也在反思背后的原因。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我国每年癌症发病约392.9万人,死亡约233.8万人。平均每天超过1万人被确诊为癌症,与历史数据相比,癌症负担呈持续上升态势。
“绝大多数市民仍然‘谈癌色变’,甚至为了减轻患者心理负担,不少家属会选择对癌症患者本人隐瞒病情。事实上,癌症并不是不治之症,而是可以管控的慢性病。 ”青岛市中心医院肿瘤防治中心主任张小涛教授同时兼任市肿瘤防治中心办公室副主任,他认为大多数癌症是可以预防或通过早诊早治实现治愈的,至于剩下的那部分患者,则可通过规范治疗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癌症防控是一项需要进行顶层设计的,政府、市民和医疗防治机构综合参与的,并且长期实施的复杂系统工程。
近三年岛城癌症患者 年均新增两万
张小涛介绍,近10多年,我国的恶性肿瘤发病率每年保持约3.9%的增幅,死亡率每年保持2.5%的增幅。但我国的恶性肿瘤生存率呈现逐渐上升趋势,目前我国癌症患者总体上的5年生存率约为40.5%,与10年前相比提高了约10个百分点。近三年,青岛地区的恶性肿瘤年均新增两万余新发病例,粗死亡率占青岛市居民死亡总数的28.95%,在死因谱中占第二位。青岛的癌症发病特点与北方地区差异不大。
“癌症发病的上升趋势主要与人口老龄化、致癌因素和不良生活方式三者密切相关。 ”张小涛说,癌症可防可治,科学防癌抗癌,可以保证生活质量,享受美好人生,癌症的防治要打出组合拳。首先,针对健康人群预防癌症要关口前移,做好预防宣教,提高防癌意识,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改变对癌症的错误认识等。其次,针对高危人群,要提高各级医疗机构早诊早治的诊治水平和大众参与防癌体检的依从性。最后,为了治愈更多的癌症患者,要加强癌症诊疗的多学科全程参与。此外,全社会要对癌症康复者给予更多关爱,不仅注重患者身体上的康复,也要注重心理康复,借力心理医生和社会志愿者,实现“一人得病全家受教育”。
预防癌症 别等着出现症状再就医
“我国癌症的临床就诊早期病例少、早诊率低,很多癌症发现的时候就已经是中晚期了,治疗效果大打折扣,这种现状与市民对预防癌症的错误认识息息相关。”张小涛说,大部分患者前来就诊时都会提出一个疑问:“医生,你说这种癌症早期有什么症状啊? ”张小涛总是回答说,等有了症状再就医可就晚了。
“大多数市民的防癌观念还停留在10多年前,希望通过发现早期癌症的症状,警示后再到医院检查,继而获得早期发现。 ”张小涛说,实际上,很多早期癌症出现时,人体根本就不会发出所谓的 “预警信号”。比如,早期胃癌与胃炎的症状没有根本差别,早期肺癌也没有症状,一旦出现干咳不适、咳痰带血,甚至胸痛等症状,都已经达到了中晚期肺癌水平。“但随着诊疗设备和医疗水平的进步,已经能够发现很多没有任何不适症状的早期癌症。 ”张小涛说,肿瘤演变从来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般历经10到20年时间,在致癌因素持续作用下才会逐步演变。就这是为何老年人癌症发病率每10年翻一倍,活得越长,患癌机会肯定更高。既然癌症是一个长期逐步演变的过程,动态的防癌体检并且建立健康管理档案,就可以在肿瘤专业医生帮助下进行防癌指导和实现癌症早诊早治。
张小涛说,已经明确致癌因素的癌症就可以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目前尚没有明确致癌因素的癌症,只能靠大数据和既往的经验,由患者本人或医务工作者及时警示,密切关注高危人群。而大部分患者罹患癌症都与其生存环境、职业接触、不良生活习俗和慢性感染等有关。
多学科联手诊治 是降服癌症的利器
近年来,随着癌症诊断和治疗设备不断进步,医务工作者对癌症的认识也在不断推进。即使同样是医生,非肿瘤专业医生也不一定了解肿瘤专业的最新进展。治疗癌症的几大手段包含手术、放疗、化疗、靶向、免疫和中医药等,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抗癌实践不断丰富,攻克肿瘤已不能再依靠单一手段,而要多措并举。
“肿瘤诊治策略犹如打一场大的战役,需要将对抗肿瘤的多学科手段密切配合,并将他们贯穿在治疗肿瘤的全过程中。多学科联合诊疗,已成为推动肿瘤疗效提高最便捷和最高效的重要手段。 ”张小涛说,立体定向放疗技术开启肿瘤治疗新时代,在新的影像和计算机技术引导下,可以精确发现和跟踪肿瘤的位置。外科技术在影像和计算机辅助下,可以实现远程遥控。传统化疗药物也在不断改善,朝着减毒增效的方向,通过改进药物的化学结构和溶媒技术实现药物的低度高效,最终患者获益。
肿瘤专业医生指导下体检
是防癌最佳选择
“在高危人群中进行癌症筛查,是目前提高早期发现癌症概率、减少癌症死亡的最有效手段。 ”张小涛说,目前大部分肿瘤已经可以通过合理的检查手段,提前发现可疑癌症患者或癌前病变等疾病,从而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有效改善肿瘤患者的预后和生存。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人人都需要做癌症筛查,只有被评估为某种癌症的高风险者,接受这种癌症的筛查才是最科学有效的。 ”张小涛说,平时看肿瘤科医生不可怕,相反地,从来不看肿瘤科医生会增加延误诊断的风险。专业肿瘤医生指导下进行防癌体检,既可以防止大众菜单式过度检查,又可以针对性地动态地系统检查,并且提供专业和可实践的防癌指导。
张小涛推荐了以下几种检查来筛查和预防居民常见恶性肿瘤:
胸部CT比传统透视更容易发现早期肺癌,通常建议进行低剂量螺旋CT(LDCT)筛查。
胃镜检查远比钡餐更容易发现消化道癌。对于食管癌筛查,内镜检查病理提示轻度异型增生,每年做1次内镜检查;内镜检查提示中度异型增生,每半年做1次内镜检查,对于胃癌筛查,年龄超过40岁,有腹痛、腹胀、反酸、烧心等上腹部不适症状,并有慢性胃炎、胃黏膜上皮化生、胃息肉等病变以及有肿瘤家族史的对象,应根据医师建议定期做胃镜检查。
筛查乙肝病毒和超声检查是发现早期肝癌的重要手段,一旦怀疑患有肝癌,进行磁共振和CT强化检查也是必需的。男性35岁以上、女性45岁以上的肝癌高危人群应进行筛查,联合应用血清甲胎蛋白(AFP)和肝脏B超检查,每6个月筛查一次。
肠镜检查远比气钡灌肠检查更加容易发现结直肠癌,肛门直肠指检、大便隐血试验(FOBT)检查也是常规手段。年龄大于20岁的市民,当家族中先发病例基因突变明确时,建议行基因突变检测,阳性者每1到2年进行1次肠镜检查,如基因突变检测阴性,则按照40岁以上个体进行筛查。
乳腺彩超或钼靶是发现早期乳腺癌重要手段。乳腺癌高危人群,鼓励乳腺自查,20岁以后每年做乳腺B超1次,30岁以后建议乳腺核磁共振(MRI)检查。
健康提醒
预防癌症
从健康生活方式开始
张小涛认为,对已知致癌因素的肿瘤,采取预防措施防止其发生,是一个“四两拨千斤”的工程。合理的行为干预是扭转患癌趋势的重要手段。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长期受负面情绪影响,会逐渐降低人体的免疫功能,防御机制减弱,疾病就会乘虚而入,患癌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所以,预防癌症先从改变不健康生活方式开始。“吸烟、肥胖、缺少运动、不合理膳食习惯、酗酒、压力、心理紧张等都是癌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张小涛提醒,上述不良生活习惯者要尽快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当运动,并保持心情舒畅,才能防患未然。
此外,癌症患者和癌症康复者(幸存者)需要全社会的持续关心和关爱,需要政府适度投入和全社会积极参与,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回归家庭,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防治癌症复发。
本版撰稿 记者 黄飞 图为新华社资料图片
新闻推荐
报备队员彻夜搜寻。(搜救队供图)半岛记者王洪智报道本报9月23日讯9月21日晚上10时许,青岛红十字搜救队接到市民求...
青岛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青岛,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