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河南抓住对外开放和“一带一路”发展机遇,推动开放发展,从内陆腹地走向了开放前沿,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绘就更加出彩的中原图景。
做强枢纽 内陆中原走向开放前沿
不沿边、不临海,身居内陆腹地曾是河南对外开放的一大劣势。但近年来,河南借助区位优势,做强、做大枢纽,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构建起了对外开放的大通道,不断擦亮开放发展的新名片。
2014年,郑州—卢森堡国际货运航线开通,架起了一条横贯中欧的快速通道。5年间,航班由每周2班加密至最高每周23班,通航点由郑州、卢森堡增加到了芝加哥、米兰、伦敦等14个城市,航线覆盖三大洲的23个国家100多个城市,河南从曾经的“铁路十字路口”变成“国际综合枢纽”。
“大枢纽”带动了“大物流”。目前郑州机场拥有进口水果、冰鲜水产品、食用水生动物、冰鲜肉类、澳洲活牛、国际邮件经转等6个指定口岸和跨境电商业务,成为企业青睐的物流中心。上海邦达天元国际货运有限公司负责人郭黎民说,郑州航班多、航线丰富、清关效率高,货物从国外运进后可以实现快速转运,联通全国。
借助枢纽优势,河南开放之门越开越大,通道枢纽、口岸平台联通世界。河南已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往来,2018年,郑州机场完成货邮吞吐量51.5万吨,稳居中部地区第一位,2019年一季度河南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达218.9亿元。
“四条丝路”联动 提升开放效应
深夜的郑州机场,车辆来来往往,飞机轰鸣声此起彼伏,一片繁忙。“空中丝路”不仅打开了河南开放的大门,也带动着“陆上丝路”“海上丝路”和“网上丝路”的发展,“四条丝路”协同并进,拓展了开放格局,也在融合中提升开放效应。
今年8月初,首班从俄罗斯出发的中欧班列(郑州)从莫斯科到达郑州,中欧班列(郑州)正式开通俄罗斯新线路,境外目的站点增到7个。自2013年中欧班列(郑州)开行以来,6年间这条“陆上丝路”织线成网,货运量明显提升。2019年上半年,中欧班列(郑州)开行班次同比增加近一倍,郑州海关共监管中欧班列(郑州)539班、货运量23万吨、货值107.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0.5%、57.9%、11.5%。
铁路枢纽对接沿海港口的“海上丝路”也越来越顺畅。目前郑州至连云港、青岛、天津等港口的海铁联运班列累计开行超过200班,随着内河水运建设的加大,预计到今年底河南新增港口吞吐量将达到2500万吨。
陆、海、空三条“丝路”与跨境电商的紧密结合,一条“网上丝路”让河南实现了“买全球、卖全球”。在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来自全国的商品从这里销往世界,来自全球的货物在这里发往全国。目前,郑州已成为国内最大的进口化妆品、保健品、食品跨境电商交易基地,交易额分别占全国的65%、50%、34%,在河南保税园区备案企业达1200家,服务企业4万多家,业务辐射全球196个国家和地区。
空中、陆上、网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四路并进”,连天接地、陆海相通,释放出开放发展的“乘数效应”:2018年来河南外国人增长了80%,其中贸易经商人数增长了2倍;2019年河南投洽会吸引了1.5万名境内外客商,463个项目签约超过4226亿元,贸易成交超过80亿元。
开放引领发展 激发创新活力
在北欧,宇通的纯电动客车开进冰岛、丹麦街头;在缅甸,宇通建造了13万平方米的组装厂;在拉美,宇通客车在古巴市场占有率位列前茅。
开放引领发展,宇通客车仅仅是一个缩影。近年来,在更快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的进程中,河南不断完善全球贸易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开放政策体系,努力构建着开放型经济体系。濮阳市牵手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努力打造全国重要的风电设备制造基地;郑煤机收购德国博世集团的电机业务,成功实现转型;中原内配通过与英国吉凯恩集团、德国莱茵技术集团强强联合,成为亚洲最大的气缸套生产企业。
走向全球市场、对标国际通行规则的进程,也倒逼河南加快改革步伐:自贸区推行“一站式”办理所有通关手续,压缩了三分之一的通关时间;率先实行“三十五证合一”,让信息多跑路、让企业少跑腿;政务服务“一次办妥”、企业服务“一码通”,提升政府效能,改善营商环境。
据新华社郑州8月24日电
新闻推荐
青岛获批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 在获批城市中成绩排名第一 信用环境群众满意度大幅提高
本报8月26日讯26日,记者从市新闻办主办的发布会上获悉,青岛市以排名第一成绩获批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标志着青岛...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