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我住院,得到了杨医生的悉心照顾,现在想起来还是满满的感动。 ”8月21日,青岛早报4版刊发了《医生命悬一线惦念的仍是患者》,报道了青岛西海岸新区中医医院骨伤二科杨震医生在为患者手术前突发急性心梗,命悬一线还念念不忘患者的感人事迹。在众多网友留言中,有这么一条留言,让杨震医生特别感动。 “没想到,20年前的一个小举动,患者还能记得,这更让我切实感受到医生的使命和职责。 ”杨震表示,他还会继续坚守奋斗在医生岗位一线,为每一名患者负责。
■患者眼里
20年前的一段情还记得
“20年前,我出车祸住院,受到了杨震医生的悉心照顾,现在想起来还是满满的感动。好人,一生平安。 ”网友“a微笑”的留言牵出了杨震与患者的一段情。“杨震主任医术好,医德更好。上周还说周六他坐诊专家号,让我去找他给我母亲看一下膝关节。希望杨主任早日康复。”网友“爱拼才会赢”留言送上自己的祝福。
杨震工作24年来,帮助过的患者已经数不清。 “没想到,20年前的一个小举动,患者还能记得,虽然我记不清是谁了,但这番留言让我切实感受到医生的使命和职责。 ”杨震说。
一名糖尿病患者80多岁了,因皮肤坏死,需要截肢,杨震做的手术很成功,但由于老人身体恢复较慢,所以在老人出院后一个多月时间里,杨震亲自上门免费帮忙拆线换药。
去年,一名家庭困难的患者,由于需要自己担负医疗费用,所以提前出院了。杨震担心患者的情况,多次上门探望病情,自费准备了药物,义务帮助病人换药。家住柳花泊的89岁老人摔倒骨折,杨震就带上诊治工具上门为老人治疗。
“2000年,我爱人在医院做了股骨头坏死手术,2007年我在医院做了颈椎手术,我们都是杨震医生的病人。 ”家住黄岛的韩玉富告诉记者,因为是低保户困难家庭,所以夫妻俩都是做完手术不久就回家休养。杨震就定期到韩玉富的家里帮病人换药。 “将近一个小时的车程,他白天没有时间,也没有休息日,所以都是晚上下了班过来。 ”说到这里,韩玉富的声音里满是心疼和感激。杨震不仅自费给韩玉富和妻子换药,还经常在换药的时候送去钱和物品,帮助他们。
■徒弟眼里
他是“技术过硬的好前辈”
2012年到医院工作的骨伤二科主治医师李慧一直是杨震的搭档,既是杨震医疗小组的组员,也是杨震的徒弟。
“杨医生的手术和诊断能力都是一流的,我从他身上学到好多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 ”李慧告诉记者,有一名50多岁的骨折患者做了钢板固定手术,一年多之后回医院取钢板,钢板是在杨老师的指导下取出的,取出后患者情况良好,过了几天就出院了
“患者回医院换药时,出现了红肿、热痛的情况,我开始考虑是感染,但杨老师查看后怀疑是坏死性筋膜炎,便采取了措施进行治疗和进一步的确认。同时安抚病人情绪,也对我进行指导,最后检查结果出来后就是坏死性筋膜炎,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很快康复。 ”李慧说。
“我刚来医院就发现了,杨医生几乎不休班,我们刚毕业的研究生看他一直在加班,也不敢休班,刚开始还有怨言,后来发现杨医生没有什么别的爱好,就是上班。渐渐地也习惯了,习惯了他的没有周末和休假。 ”李慧说,杨震对病人负责的态度,对病情的看法和手术方式的选择,都是值得自己永远敬佩和学习的。
“从2009年研究生毕业就一直跟着杨医生,在他的教导下我一步步从刚入职的医生成长为诊断医师,再到主治医师。对于杨医生,我们是亦师亦友的关系,更多的时候我把他看成了家人。 ”主治医师赵鹏介绍说,对于学生,杨震会给他们讲解大病历的书写,带着他们换药,教他们手术无菌技术操作,每星期还会至少进行一次讲座。
“记得刚来医院的时候,他把我叫到旁边逐字逐句地修改病历,甚至标点符号都批注。为了更充分地为我解决疑惑,他还亲自翻阅出以前书写规范的病历让我学习。某些时候要写到某种特定病的诊断时,他会找到其它相关病例的诊断知识,拓展延伸,举一反三。”说到当年杨震带自己成长的经历时,赵鹏讲道。
逐年累月的积累让杨震知识储备丰盈,每次病例讨论都能提供新的方向和观点,于是在科室也有了“杨一说”的称号。只要有骨科相关会议,他一定会挤出时间参加,汲取来自全国、全省的先进经验用于自己专业临床科研的发展,并写下了多篇论文论著,深受好评。
《医师报》副总编兼新闻中心主编陈惠说:“杨震医生的事迹很感人,我们得知后,通过医师报官方微信号对报道进行了转载,向杨震医生致敬。同时,也希望更多医生保重身体,自己健康才能为更多患者服务。 ”
新闻推荐
“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2019年初,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清宪在不同场合提出要发起一个又一个攻势,拿下一个又一个“山头...
青岛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青岛,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