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扇有风,拿在手中,有人来借,不中不中。势必要借,等到秋冬。 ”这是在我儿时的夏季里,母亲常常对孩子们吟唱的童谣,而我现在又把这童谣教给正在咿呀学语的小孩子。回想起来,我在上中学时就非常喜欢扇子。原因大致有二:一是在那个年代里,夏季常用的纳凉驱热的办法就是一把扇子,没有像今天这样多样化;二是我还把扇子看作是一种高雅的随身携带的装饰品。记得童年时曾跟随大人看过几出京戏,如《借东风》、《空城计》、《捉放曹》、《白蛇传》、《打渔杀家》等等。戏场里的人物特别是老生小生们进进出出时总是手中折扇开合,一派风流倜傥的样子。于是我就留意起折扇来,常常会到小铺子里买价钱不贵又较合己意的折扇带在身边。另外,我还买过极雅致的羽毛扇,是在当年青岛中山路上的工艺美术商店买的。那大约是受了诸葛亮“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影响吧,所以每当手摇羽毛扇时,好象自己也变得满腹韬略如同诸葛孔明一般。
记得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兴起落地风扇。当时谁家能买上一台,那真是十分时髦又奢侈的事。记得有一天我和父亲到老东镇市场楼外面的电器商店,一进门就看到地上摆着几十台落地风扇。我所选中的是浙江某厂家出产的一台,不仅造型好看,工艺精致,还因在它的支杆上有一块红塑料,通电后,这块塑料后面就会有许多银光闪闪的“小鱼”在游动。夏夜里,坐在风扇吹出的习习凉风中,我会长久地望着这些“小鱼”,以我当时的理化知识,竟解释不出来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原以为这风扇是近代的产物,但是最近读到何小颜 《早慧的文明》一书后,才知不用电的风扇早在汉代就有。据《西京杂记》载:“长安巧工丁缓者,作七轮扇,连七轮,大皆经丈,相连续,一人运之,满堂寒颤。 ”在一个人的操作下,以齿轮关联的七个扇面转动生风,这在当时绝非百姓能享用。
社会发展到今天,我想这扇子、电风扇即便不被淘汰,也会渐渐地变成古董了,因为我们已开始接受并使用了空调、去湿机等更为便捷有效的设备。我们家安空调较晚,因为先前常听人讲这空调怎么怎么不好,怎么怎么伤身,加之家里还有电风扇用着,所以并不急着买。后来听说空调不但能降温还有去湿功能,恰好又遇到厂子里一下子发了几千元的奖金,于是就很痛快地买了一台回来。这一经使用,便立刻感觉到它的好处,能够制冷降温不说,这除湿的效果尤其显著,本来粘乎乎的身子一下子变得干干爽爽,非常舒服。
另外,由于家居近山,夏秋蚊虫特多,深受其扰,苦不堪言。而空调一开,蚊子立即寻地躲避,从此可以互不干涉,安然睡大觉也。得意之余,打油一首:居家近山蚊特多/晚来嗡嗡欲亲热/冷风一吹身僵直/小嘴从此吸不得。(作者系青岛作家协会会员,山东散文学会会员)
新闻推荐
改编自同名人气小说的青春爱情竞技成长电视剧《冰糖炖雪梨》日前在青岛杀青。“冰糖大家庭”将呈现出怎样的剧作让人期待...
青岛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